在醫院工作,常被人視為一種“資源”。尤其在中國這個人情社會里,親戚們總覺得“醫院有人好辦事”。一開始,我也這么想。每當有親戚或親戚的親戚來看病,通知到我,我總會表示一下心意——普通親戚給200,有血緣關系的如大伯大媽,則包500。不算多,但自認是份情誼。
![]()
可現實往往比理想骨感。即便這份“紅包”心意不斷,換來的卻不是感謝,而是背后一句句“小氣”的議論。聽得多了,心里也涼了半截。
更讓我哭笑不得的是兩年前那件事。
一位親戚大出血被緊急送醫,情況危重,但人還清醒。醫生要求交押金,她一聽,立馬閉眼“昏”了過去。場面尷尬又緊急,我二話不說,掏出2000塊先墊上。畢竟救命要緊,哪還顧得上多想。
結果呢?直到她康復出院,從頭到尾,沒提一個“謝”字,更別說還錢了。那2000塊,就像扔進水里的石頭,聲響都沒有。甚至后來有一次,她居然還跟我開口借錢還信用卡,對我墊付的那筆錢卻只字未提。
我才恍然大悟:在某些人眼里,你的付出是理所應當,你的職業是他們的便利,你的善意是他們可占的便宜。
時間久了,我也學“乖”了。
現在再接到親戚朋友的住院消息,我不再每個都去探望、每個都給錢了。不是我變得冷漠,而是我終于明白:人與人之間,尊重和心意都是互相的。
他們住院時恨不得通知全世界,可我和我的家人生病時,我們都是靜靜處理、不驚動旁人。這種不對稱的付出,早已失去了情分的本質。
我們醫生也是人,不是掛號的綠色通道,也不是可以無限透支的“人情卡”。每一次的付出,本都源于情分,而不是義務。
漸漸地,我和某些親戚的距離也就遠了。這不是職業改變的我,而是現實教會我:懂得拒絕,才能更好地保護自己初入行時的那份熱心腸。
有沒有類似經歷的同行?或者你也漸漸學會了“低調做人、清醒處事”?歡迎分享你的故事。
——一位終于不再當“冤大頭”的醫生
后記:其實不是醫者心變冷,而是先要溫暖該溫暖的人。保護自己的善意,也是成熟的一部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