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說一個“天衣無縫”的必然邏輯。
當年無錫“雷尊殿”當家道士華清和去世后,阿炳就成了“雷尊殿”的當家人。
“雷尊殿”一年一度的香汛,足夠當家住持吃用兩年。這筆穩定而可觀的財源,從來都是父子代代相傳。
如果阿炳不是華清和的兒子,他為什么要收留這個一點兒也不聽話的小孩子,從三字經,到樂器,一直到道人的齋事活動,手把手教他,最終還把住持的“大位”傳給他?
![]()
所以,華清和必須是阿炳的生身父親。
華清和終身未娶,阿炳就必須是華清和的私生子。華清和與阿炳,生前以師徒相稱,那就必須是為了“掩人耳目”。
阿炳不可能像孫猴子那樣,從石頭縫里蹦出來,他必須還得有個生身母親。
按照上述“天衣無縫”的必然邏輯推論下來,阿炳這位生身母親,就必須是一名與道士私通、見不得陽光的女人。
![]()
與和尚、道士私通的女人,都“應該”是什么下場?只需看看《水滸傳》里,楊雄如何虐殺妻子潘巧云。在石秀的攛掇下,連潘巧云的丫鬟迎兒,也被這兩位“梁山好漢”一刀砍了。
在《水滸傳》“正義凜然”的語境里,潘巧云比著名的潘金蓮,下場更慘,也給市井人群提供了更激昂的情緒價值。
上世紀50年代和80年代,有些文人在無錫做過關于阿炳的“田野調查”,留下了市井里自稱了解阿炳的人的自相矛盾的敘述。
比如,阿炳的生身母親姓什么?有說姓吳的,還有說姓嚴,也有說姓陳的。
再比如,80年代初,也就是阿炳出生的80多年后,那個寫《二泉映月》電影劇本的文人,在無錫一名老記著帶領下,找到一位70多歲的老太,陸秀英。這位陸老太,自稱當年走家串戶做散工,“接觸過阿炳的生母”。
陸老太說阿炳的生母姓吳,嫁給無錫大戶秦家,半年就死了丈夫。年紀輕輕的秦家小寡婦,和來秦家做法事的道士華清和“有了關系”,并生下阿炳。
陸老太言之鑿鑿,秦家原本還想留下阿炳冒充秦家“遺腹子”,結果因為阿炳越長越像華清和,只好將吳氏母子趕出了門,“吳氏不久便病故了”。
按照這些文人記錄的陸老太的年齡,她比阿炳小10歲左右,阿炳生母在阿炳4歲甚至更小的時候就去世了,那時她根本還沒有出生,陸老太莫非在娘胎里“接觸過阿炳的生母”?
一眼假的市井謠言,和上述“天衣無縫”的必然邏輯倒是挺搭調。
這種市井謠言,只不過再次證明,對于比自己還要不幸的人,包括不幸的小動物,市井人群永遠輕蔑、永遠欺辱,并在輕蔑和欺辱里,獲得他們的情緒價值。
![]()
阿炳當然有他的生身母親。
正是這位母親,孕育了《二泉映月》最初的基因。
這是一位值得擁有我們最美好的贊美、值得我們永遠懷念的偉大母親。
可是她,卻在雷尊殿彌漫的香火里,消逝得無影無蹤!
![]()
本文為我來我看見原創作品,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