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火器的出現,冷兵器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線。尤其是在二戰期間,各種新式武器的出現和普及,使得冷兵器基本失去了作用。即便如此,我國還是有很多用冷兵器戰勝熱兵器的事跡,其中冀中騎兵團就是最好的例子。
![]()
冀中騎兵團
他們依靠傳統騎兵多次擊潰日寇,成為日軍的噩夢,隨后被譽為勝利的旗幟。那么他們是如何與裝備精良的日軍較量?他們的組建背后又有著怎樣的故事?有興趣的可以點贊關注收藏。今天我們來聊聊冀中騎兵團的故事。
![]()
1942年初的一個深夜,一支騎兵團在月光的指引下,悄無聲息地向安平縣城行進。此時,騎兵團距離目的地不到15公里,守衛相對放松,許多哨卡上的日軍都睡著了。為了保險起見,騎兵團決定將馬匹暫時寄放在附近的村莊,徒步行進。他們順利在黎明前抵達安平縣城。
![]()
騎兵團團長偵察到周圍情況后,下令讓兩個連的士兵在側面佯攻。等日軍的火力全部吸引到那里后,主力趁勢清理掉城墻上的日軍,然后為大部隊打開城門。計劃開始后,昏昏欲睡的日軍很快被騎兵團的佯攻吸引過來。連續不斷的槍聲和日軍的警報聲響徹夜空。周圍巨大的動靜讓城內的日偽軍進入了戒備狀態。
![]()
但我軍不給他們反應的時間,一舉將他們驅散。騎兵團一路快速推進,日軍陣形盡失。面對日偽軍的猛烈攻勢,日軍只能連退帶退。城內日軍只好向周邊日軍求援。等日軍增援部隊抵達安平縣城時,騎兵團及其連隊已攜戰利品逃竄。
![]()
此戰可謂大獲全勝,城內日偽軍被擊斃過半,救出抗日分子500余人,繳獲大量槍支彈藥,以及日軍機密文件。面對滿地的殘垣斷壁和尸體,日軍只能束手無策,怒不可遏。此戰徹底讓冀中騎兵團名聲大噪,雖然他們沒有成功從日軍手中奪回縣城,但對于抗戰勝利卻有著戰略意義。
![]()
正是在抗戰最艱苦的時期,全軍士氣大振,日軍實力受到嚴重打擊。在隨后的日子里,騎兵團屢屢給日軍以重創,成為敵人聞風喪膽的對象。毛主席也對騎兵團的功績大加贊揚。冀中騎兵團團長名叫馬仁興,去年國慶節上演的《我和父輩乘風破浪》故事原型,就是這個騎兵團。
![]()
馬仁興
馬仁興雖然出生在農村,但家庭條件很好。家里很重視他的教育,從小就送他去私塾讀書,成績一直在學校里名列前茅。家里把復興家族的希望全部寄托在他身上。隨著年齡的增長,馬仁興深深地意識到,民族的存亡只有通過武裝革命才能解決。
![]()
隨后他加入了國民黨軍隊,但國民黨軍隊內部腐敗嚴重,與他心目中的保家衛國軍人形象完全不符。在隨后的日子里,他接觸了越來越多的新四軍戰士,他被新四軍的戰斗精神和軍容儀表深深吸引,于是他毫不猶豫地加入了新四軍,并被任命為晉察冀軍區獨立騎兵第二團團長。
![]()
當時馬仁興所在的騎兵團有1200余人、1300余匹戰馬,700余支卡賓槍和20余挺輕機槍、迫擊炮,是一個裝備精良的騎兵團。騎兵團的猛烈火力在正面戰場上完全派不上用場,大多數情況下充當了突擊兵的角色。馬仁興率領騎兵團多次突破敵人防線,解除了敵人對我軍的圍剿,屢屢給敵人骨干力量以沉重打擊。
![]()
就是這樣一支英勇的部隊,在1942年的反圍剿中被敵人包圍,馬仁興不得不率部突圍,最終,原本擁有1200人的騎兵團,只剩下400多人,連馬仁興的兒子馬成峰也在突圍中犧牲。由于騎兵團人數不足,騎兵團的番號不得不被取消,并被編入冀南騎兵團,他們的傳奇就此落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