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臺有粉絲問這輪股市走牛的邏輯,因為人在外面帶娃,手機碼字,簡單聊一下。
可以肯定的是,這輪牛市和經濟基本面沒什么關系,7月的社融數據、失業率包括京滬的消費數據都走的很差,可股市偏偏就起來了。
原因很簡單,這輪行情并不是傳統的“經濟景氣驅動”,而是一場“國家債務的轉化實驗”
——用社保資金作杠桿,把地方債的壓力轉化成科技股權,實現“化債+創新+社保增值”的三位一體戰略。
社保養老金的壓力,不用我說大家都懂,有專家說,最多20年,養老金就要耗盡,要保證支付能力,社保基金必須得找到路子增值。
傳統的銀行理財,2%、3%的收益,顯然撐不起這個局面。
所以,社保必須轉向高收益且流動性好的資產,股市就成了一條必經之路。
今年4月,金融監管總局的文件規定:險資對權益資產的配置比例可以提高5%,預計可以增加1.66萬億的天量入市資金。
現在再來看這個政策發布的時點,是不是覺得很神奇?誰才是這場游戲最大的莊家,清晰了吧?
不必糾結險資和社保基金的關系,本質上都是國家隊的力量。
不僅如此,很多大型央企也在幫忙,把科技子公司分拆上市,股權增值直接進社保池。
說白了,社保從“保命錢”,變成了“賭科技牛市的錢”,賭的是未來股權能幫它賺錢。
再來聊聊化債的邏輯。
中國地方債務余額大概50萬億,傳統的“借新還舊”捉襟見肘,靠基建回報太低,有些項目的ROE甚至不到3%。
突破口是什么?就是科技股權投資。
科創板、北交所給一些還沒盈利的科技企業開通融資通道,引導地方國資、險資等“化債資金”上場,用未來股權的增值替代傳統的低效基建。
債務壓力倒逼財政創新,把爛手里的債換成潛力股,這就是牛市背后的秘密。
發現沒有,這套操作的機制非常硬核:政策套利、稅收杠桿、再貸款工具,把央行、銀行、地方債、科技股權連成一條閉環。
資產證券化把實驗室的專利變成可以投的錢,社保優先認購;跨市場套利,讓A股科技估值迅速拉開溢價。
結果呢?債務壓力變成了創新資本,居民存款搬家入市,全球資本跟進,最先入場的社保基金直接躺贏。
當然了,這是一場豪賭。
未來的科技技術能不能兌現?資金節奏會不會打亂?市場情緒會不會崩?都有可能。
但邏輯很清楚:不是經濟好了才牛市,而是債務和養老金壓力逼著國家用科技牛市來填坑。
換句話說,不是牛市需要科技,而是化債需要牛市。
成功了,債輕了、技術強了、社保也就穩了;可如果失敗了?這個答案交給各位,我不敢亂說。
這場牛市里,你可能是一個吃到肉的幸運兒,也可能是無聲的接盤俠。
社保、國資、機構在背后操盤,把資金引向高溢價的科技股,而散戶入場的節奏很可能只是用來穩住市場的“表面火焰”。
換句話說,你賺了錢,可能只是巧合;如果技術兌現慢、資金收緊,你就是為他們的實驗買單。
表面是牛市,暗處是實驗——讓你心里既興奮又忐忑。
現在,這場實驗不僅決定債務和養老金的去留,也悄悄決定了普通人的錢包命運,是參與其中,還是敬而遠之?
我的建議是,要信早信,否則,最好永遠不要進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