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我的世界,而我在世界之外。
20世紀最有影響力的哲學家維特根斯坦的這句名言深刻地揭示了自我、世界和意義之間的關系。
我是我的世界,外部世界固然是獨立客觀存在的,但“我的世界”取決于自己的關注焦點、認知、解讀和感受。
![]()
世界是事實的總和,而非事物的總和。維特根斯坦從未否認外部世界的實在性,但他更關注的是人們如何 “理解” 這個世界?
外部世界的事實像散落的拼圖,而 “關注焦點、認知、解讀和感受” 才是我們拼接拼圖的 “框架”。
我們與世界的關系,永遠是 “通過框架相遇”的。我們對世界的理解并非 “客觀真相的直接投射”,而是由自己的認知、主動或被動 “選擇接收的信息”、解讀等所編織的結果。
正如我們用眼睛看世界,眼睛的結構(視角、焦距、感光范圍)和視力,決定了我們能看到什么,而非世界 “本來” 是什么。
![]()
觀察者即是被觀察者,“我“與”我的世界“是同一的。
“我的世界” 的邊界,就是 “我” 的認知邊界
我對“我的世界” 的感受,就是 “我” 賦予的。
我眼中世界,取決于自己的關注焦點。
你關注什么,你的世界就是什么。
你關注痛苦,你的世界就充滿痛苦,你關注歡樂,你的世界就充滿歡樂。
你選擇關注什么信息和知識,你的世界就由這些信息和知識所組成。
自己的世界,是痛苦還是快樂?取決于自己的解讀,而非情境本身。而自己的解讀和感受,將決定一切。
![]()
而每個人的認知和理解都是有限的,而且時常基于自己主觀的角度和立場來看待世界,所能理解的意義僅是外部真實世界的冰山一角。
對此,維特根斯坦強調:世界的意義必定在世界之外。
固化的思維、認知和偏好,限制了自己認知的邊界和自己世界的邊界。
唯有讓自己的內心充滿虛靜,才能發現更多的意義,拓展自己的認知邊界、拓展自己的世界。
內心明亮,自己的世界才會通透。內心蒙塵,自己的世界和行為必將扭曲。
![]()
我是我的世界,而我在世界之外。
人難以認知自己,正如眼睛看不到自身一樣。唯有覺察自己、認識自己,才能真正認識自己的世界,改變自己的世界。
我們時常深陷于“我的世界”之中,但忽視了自己才是自己世界的意義賦予者和創造者。
當你賦予不同的意義時,你的世界將會立刻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你的人生軌跡和命運也將改變。
![]()
例如,當你面對挫折時,若你賦予的意義是“我難以做好這項工作”,或將會導致你放棄;當你賦予的意義是“這次方法不對,我需要改進策略“,這將會幫助你發現問題,走向成功。
當你用好壞順逆的二元對立思維切割世界時,你的世界將永遠無法完美。而當你超越二元,放下分別和執著時,不完美即完美,當下即完美。
![]()
維特根斯坦的這個哲學命題,告訴人們:我們無法脫離自身的認知框架去 “客觀” 地擁抱世界(這是我們自身的限制),但恰恰是這種限制,讓世界成為 “為我而在” 的獨特存在(這是我們的自由)。
這不僅意味著我們必須對自己的認知負責 —— 你關注什么、如何解讀,就會塑造出怎樣的世界。打破自我束縛,方能發現更多的意義。
同時也提醒人們:要正確認識自己,沒有內在的革命,外部的變化僅是表面的;改變認知、改變心態、改變思維,就能改變你的生活、改變你的世界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