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老達子
本文共1320字,閱讀時長大約3分鐘
前言
在清朝雍正年間,發生了一起震驚朝野的奇案,這就是曾靜投書案。
曾靜,一個看似普通的讀書人,卻因一封投書引發了軒然大波。究竟寫了些什么能讓激起這么大的漣漪呢?今天老達子就來跟大家一起來聊一聊~
曾靜,何許人?干了啥?
曾靜,字靜庵,是湖南嘉禾人,生于1679年。
他從小就飽讀詩書,深受呂留良的影響(呂留良是明末清初很有名氣的思想家,他主張反清復明,對滿洲統治者秉持著非常強烈的批判態度)。
曾靜也在呂留良思想的影響下,逐漸形成了對清朝統治的強烈反感。
![]()
1724年,曾靜指使他的弟子張熙向川陜總督岳鐘琪遞交了一封舉報信。
“自先明君喪其德,臣失其守,中原陸沉,夷狄趁虛竊據神器,乾坤反復。”可謂是“天昏地暗,神州蒙塵,富者愈富,貧者越貧。”
看這封信的內容有多炸裂吧,它不僅大篇幅攻擊滿洲統治者,指責雍正帝是通過不正當的手段奪得的皇位,還提出了許多反清復明的主張等等。
岳鐘琪看到后嚇得面如土色,居然有人如此的大膽和“反動”,他立即上報給了雍正帝。雍正帝得知此事后,也極為震驚,下令必須嚴查此事。
就這樣,曾靜和他的弟子張熙很快就被逮捕了,并開始了長達數月的審訊。
曾靜被捕后,被押解到了北京。隨后就被關進了刑部大牢中,等待進一步的審訊。
雍正帝法外開恩,還出了書《大義覺迷錄》
整個審訊過程由刑部尚書直接負責,雍正帝會親自過問每一個細節。
![]()
審訊開始時,曾靜表現出了極大的抵觸情緒。他堅稱自己的行為是出于對明朝的忠誠和對清朝統治的不滿,認為自己的行為是正當的。
曾靜在審訊中試圖以自己的“忠誠”來為自己辯護,但這種辯護在雍正帝看來是完全不能接受的。
經過多次審訊,曾靜在強大的壓力下逐漸松動,他開始承認了自己的錯誤,并表示悔改。曾靜在審訊中承認,自己只是受到了呂留良思想的影響,但表示自己并沒有其他同謀。
面對曾靜的懺悔,雍正帝選擇了法外開恩,赦免了曾靜及其弟子張熙的死刑,把他們圈禁在京城的寺廟中。隨后,雍正帝還下令將曾靜的供詞和審訊記錄整理成書,名為《大義覺迷錄》。
這本書詳細記錄了曾靜的反清思想及其認罪悔改的過程,雍正帝希望通過這本書,能夠糾正士人的錯誤思想,徹底消除反清思潮的影響。
《大義覺迷錄》不僅在清朝境內廣泛傳播,還被翻譯成多種文字,傳播到海外。
后來,雍正帝駕崩時還留下遺命:不得處死曾靜。
乾隆帝:處死曾靜
等到乾隆帝繼位后,剛開始一直都遵守雍正帝的遺命,繼續將曾靜圈禁著。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乾隆帝對曾靜案的態度逐漸發生了變化。
他開始認為,曾靜的反清思想雖然已經得到了糾正,但這種思想的負面影響依然存在。因此,乾隆帝決定對曾靜進行進一步的處理。
![]()
很快,乾隆帝就下達了圣旨:
“曾靜、張熙悖亂兇頑,大逆不道,我的皇父宅心仁厚,饒了他們的性命。然而我不會姑息他們的罪惡,因此應立即凌遲處死,以遂民望”。
同時,乾隆帝還下令收繳散布各地的《大義覺迷錄》,把它們集中銷毀掉,
老達子說
《大義覺迷錄》看起來像是在為雍正辯護,但最后的效果反而有點適得其反。大部分百姓其實根本不清楚宮廷內部的事情,但雍正卻硬是把這些涉及清朝合法性和宮廷秘聞的事公之于眾,這樣反而引發了更多的猜測和不必要的誤解。
我想,這應該是乾隆帝要徹底銷毀的根本原因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