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不聊房價,聊聊樓市背后的人性。
2025年的上海樓市,最大的變化可能不是房價漲跌。
而是彌漫在每個人心頭,那股越來越重的戾氣。
01
現在的上海樓市討論,已經不存在中間派了。
這是一個非黑即白的“戰場”。
極端看多的一方,早已不是單純的投資者,更像是狂熱的信徒。
樓宇不是純看空派,我也有兩套房子被套住。
我有阿Q精神,也有股民愿賭服輸的氣魄,不服輸又能怎樣,改變不了現實,房價也不能隨我的意志漲回去。
我自認文章算是相對理性的,因為樓市既定發生的數據和現象,你只能選擇接受和等待新周期。
當然,寫到二手成交價的時候,可能點到某個小區房價跌了,得罪了一些業主,就被刷屏追著噴。
![]()
做空上海樓市的大空頭,這是我有生以來戴過最大的高帽。
房價如果能隨我的意志和看法上漲下跌,那我就是人生贏家了,大可以帶領大家控盤。
有些看多派始終信奉:
上海是核心城市,全球資本的終極蓄水池,任何回調都是上車的黃金坑。
![]()
當然,極端看空的一方現在也過分。
他們站在贏家視角,拿著各種數據對轟多頭。
他們不信神話,只信表格。
他們會說政策的刺激效應正在邊際遞減,市場需求正在被透支 。
他們會不斷追問:租售比多少?流動性在哪?價格有沒有跌?多連跌的成交量怎么解釋?
發發表格和數據其實蠻好的,但現在動不動嘲諷和人身攻擊也是常態。
各種XX敏感詞、臟話狂飆,我以前還習慣群里拉架,現在發現改變不了。
多空雙方的爭論,早已超越了理性的范疇。
![]()
多軍罵空軍是“踏空gou,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
空軍罵多軍是“高位站崗的jiu菜,最后的嘴硬”。
雙方就像拿著不同人生信條的路人,在樓市的十字路口相遇,然后在拐彎處看不清背影時,互道一聲XX。
02
為什么樓市的討論,會逐漸演變成人格攻擊和情緒宣泄?
咱們總說是經濟壓力大,是網絡匿名性。
但這些解釋,放在上海樓市這個具體的場景里,顯得太蒼白了。
觀察和思考后,我發現了一個更深層的,也更殘酷的事實:
我們正在經歷一個資產人格化的時代。
這個恕我不展開了,容易引戰。
除了資產人格化這個內因,還有一個外部催化劑,那就是認知過載。
2025年的上海樓市,就是一個巨大的、充滿矛盾的信息體。
![]()
正是因為這些魔幻現實的并列:
一邊是新房認購爆火,土拍價和新房價越來越高;
一邊是期待政策救市,一邊是認為政策救市效果越來越短;
一邊是外環外的房子降價拋售,另一邊是市中心豪宅仍在排隊搶房;
一邊是經濟學家高喊房地產是支柱產業必須軟著陸,另一邊又有專家警告長期降溫趨勢可能已經開始。
樓市里撕裂、矛盾的信息,每天都在轟炸著所有人。
信息錯亂時,人的大腦會自動開啟一種防御機制:選擇性相信。
于是,站隊就形成了。
多頭只看利好消息,自動屏蔽所有負面數據,在信仰群里互相打氣,強化共識,把所有不同意見者打為異端。
空頭則緊盯成交量和數據,在數據群里分享每一個降價案例,把所有樂觀者視為被洗腦的jiu菜。
雙方都活在自己的信息繭房里,用自己認為的“事實”武裝到牙齒。
當雙方在公共空間相遇,火花立馬就碰出來。
因為他們的認知基礎不同,站位不同,對話的基礎早已不復存在,剩下的只有沖突和戾氣。
他們爭的不是對錯,爭的是誰的世界觀能夠幸存。
03
寫到這里,我想說一個可能讓你意外的結論。
上海樓市里那股越來越重的戾氣,本質上與樓市本身關系不大。
它其實是一種時代性的焦慮,找到了一個新的宣泄口。
為什么是樓市?因為它承載了太多。
它是中國家庭最大的資產,是過去二十年最堅挺的信仰,是階層躍遷最快捷的電梯。
當這個信仰開始動搖,當這架電梯開始失控,所有人的不安全感、對未來的迷茫、對階層滑落的恐懼,都會被無限放大。
這場游戲里沒有惡人,只有被時代洪流裹挾的普通人。
戾氣,是他們面對巨大不確定性時,唯一能攥在手里的武器。
![]()
那么,作為個體,我們該怎么辦?
我的建議,可能反潮流,但或許是唯一的出路:
主動退場,不是退出樓市,而是退出這場爭論,變成旁觀者。
第一,承認自己的無知,放空心態。
在宏大的周期面前,我們每個人的預測都渺小得可笑。
我也一樣。
第二,減少網絡信息源,現實中做提升。
房子只是承載家庭的工具和住所,而房子里的人:你,你的家人才是最重要的。
多花點時間陪陪家人、讀讀書、健健身。
網絡上的罵戰贏了,毫無作用。
第三,最重要的一點,實現資產與人格的解綁。
你要發自內心地相信:一套房子的漲跌,并不能定義什么。
你的智慧、品格、家庭幸福,這些現實的東西,遠比房價數字重要得多。
祝福大家。
也希望我的房產交流群里,不要再有罵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