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大自然的一員,人類最聰明的事,就是向大自然借智慧,這也就是我們今天的話題:仿生學。其實仿生學并不全是高科技,比如我們常見的鉤子、鉗子,都是祖先通過模仿某種動物的爪子或嘴巴制造出來的。還有啟發了布什內爾的魚鰾,讓前者由此發明了潛水艇。其實古人就受到過魚鰾的啟發,模仿制造出了皮筏。
![]()
目前來看,仿生工程中最出名的項目還是飛機。早在1809年,英國科學家凱利經過反復觀察,認為通過模仿鳥類的翅膀曲線,人類最終能夠上天。但如何模仿是一項大工程,最終經過無數工程師將近100多年的探索,萊特兄弟才發明了世界上第一架飛機。與其說他倆是幸運的,不如說他倆發現了適合于人類的“翅膀”。
![]()
二戰期間,由于現代物理的爆發,以及戰爭的因素,現代軍事仿生學進入了新階段。比如模仿蝙蝠生理特征的雷達、模仿海豚的聲吶。二戰后,仿生新技術更是層出不窮。比如法國科學家通過觀察飛魚的超低空飛翔,發明了可以超低空掠海飛行的“飛魚”導彈。
![]()
而蘇聯的科學家就更絕了,他們受到了一種名叫“蟲戚”的啟發,研制了電子竊聽器。我們對這種生物也非常熟悉,因為有一味中藥材叫“嫁”,其實就是蟲戚。這種動物具有超強的附著能力,大小只有火柴盒一般。
![]()
“蟲戚”既解決了之前竊聽器安裝危險的問題,又解決了竊聽器傳輸距離近的問題。蘇聯特工一般將這種竊聽器按在外建筑表面,通過“蟲戚”內部的震動系統,可以將建筑物內所有人說話的聲音傳播到5英里以內的接收器上。
說到竊聽器,尤其是二戰、冷戰期間,大家想到的就是裝到電話里、臺燈下、床底下的微型竊聽器,反正認真搜就能找到。可“蟲戚”反其道而行之,個頭大性能好,就粘在墻外邊,不注意還以為是蟲子趴著呢。蘇聯就靠這種手段,在各國駐蘇使館、西柏林、華盛頓、倫敦、羅馬等地廣泛使用,竊取了大量情報。
![]()
昆蟲對于軍事工程師來說真的是寶藏,可以受到各種各樣的職業啟發,只要你敢想敢做。比如德國近期宣布自己研制了“蟑螂”型機器人。一般思路來說,就是德國工程師按照蟑螂的大小和外觀模仿出蟑螂機器人。這樣就能以假亂真,但畢竟不是真的,德國人直接用蟑螂的外殼作為機器人的外殼。
根據目前官媒的報道,這種蟑螂型機器人又名“智能背包”,可以成群結隊穿梭在戰場上。內置神經刺激控制器、環境傳感器和加密通信模塊,通過AI計算系統實現群體協同,可以自己根據需要構建戰場情報系統。
![]()
當然仿生學發展到現在,失敗的案例也有很多。比如蘇聯二戰后就一直企圖通過訓練軍犬兵團替代士兵作戰。他們簡單地將電子控制系統嫁接到狗身上。由于當時是1958年,微電子技術并不先進,電腦模仿不了生物大腦的信號,經過10年不斷研究最終失敗放棄。
![]()
還有美國十幾年前就公布的“足型班組保障系統”,他們想通過模仿狗和騾子研究一款戰地機器人,負責補給運輸項目。可經過十幾年研究,這款機器人始終克服不了山地等大起伏地面,而且工作起來聲音極大會暴露軍隊位置,最終也是選擇放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