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伏,意味著長達30 天的三伏天正式落幕。從傳統意義來講,這是由夏入秋、由熱漸冷的過渡節點,氣候特點也隨之悄然改變。
![]()
出伏后,太陽直射點持續南移,北半球接收的太陽輻射逐漸減少,理論上氣溫應逐步下降。但實際上,“秋老虎” 常來搗亂。
未來 10 天,江南、江淮、江漢、黃淮等地受強盛副熱帶高壓影響,仍將維持暖熱天氣,部分地區最高氣溫可達 40℃ ,像重慶未來三天最高溫就會穩定在 39℃左右。
與此同時,晝夜溫差開始拉大,可能中午還酷熱難耐,需開空調降溫,凌晨卻涼意襲人,要蓋被子保暖,這種氣溫的大幅波動,對人體健康尤其是心腦血管系統影響較大。
![]()
在這特殊的時節,順應天時養生十分關鍵,再忙也別忘 :“吃 3 樣,喝 3 樣,做 3 事”,為健康入秋筑牢根基,也在傳統習俗中迎秋接福。
吃 3 樣
一,餃子
入伏吃餃子是取 “伏” 與 “福” 諧音,祈福平安度夏,而出伏吃餃子更多是為 “貼秋膘”。經過漫長暑熱,人們食欲欠佳、身體消耗大,此時需適當進補。
![]()
二,魚肉
初秋身體適合清補,魚肉,比如肉質鮮嫩的鱸魚,便是清補佳品。鱸魚富含優質蛋白與多種微量元素,極易被人體消化吸收,可以選擇清蒸的做法,既簡單又美味。
![]()
三,蓮藕
民間常有 “荷蓮一身寶,秋藕最補人” 的說法。蓮藕性味甘平,生吃可清熱生津,熟吃能健脾開胃、益血補心。
出伏后余熱未消且濕氣仍存,用蓮藕或鮮嫩藕帶煲的湯,清潤甘甜,既能緩解秋燥引發的口干咽干,又能幫助身體排出夏日積攢的濕氣,溫和滋補。
![]()
喝 3 樣
一,蓮子百合銀耳湯
秋季氣候干燥,這款湯專為滋陰潤燥而生。蓮子可健脾養心,百合潤肺止咳,銀耳滋陰生津。長期飲用,不僅能改善睡眠質量,還能潤澤肌膚,有效預防秋燥。
二,山藥薏米芡實湯
山藥健脾補氣,薏米利水除濕,芡實固腎補脾。此湯對脾胃虛弱、體內濕氣重的人極為適宜。出伏后飲用,能幫助身體清除濕氣,增強抗寒能力,為秋冬健康打底。
![]()
三,蜂蜜水
預防秋燥,喝水至關重要。晚上喝蜂蜜水是絕佳選擇,它不僅能潤肺祛燥,還能緩解秋燥導致的腸道不暢等問題,助力身體保持水潤狀態。
做 3 事
一,早睡早起
出伏后,白天漸短、夜晚漸長,應遵循 “早臥早起,與雞俱興” 的原則。早睡利于陽氣內斂,早起可順應天時。此時的 “秋乏” 并非單純因睡眠不足,而是夏季人體消耗大、陽氣外泄,入秋后陰陽失衡所致。
建議晚上10 點半至 11 點間入睡,早晨 6 點至 6 點半左右起床,起床后適度散步、拉伸,喚醒身體活力。
![]()
二,及時地增減衣物
出伏后氣溫 “忽涼忽熱”,早晚涼意漸顯,午后卻仍有暑熱余威。出行時要依據天氣靈活增減衣物,預防感冒。長時間在外,可攜帶薄圍巾、折疊傘應對氣溫驟變。
三,適度運動
秋季 “宜收不宜散”,運動不宜過于劇烈,以防大汗淋漓,耗傷肺氣和津液。可選擇八段錦、太極拳、散步、瑜伽、慢跑等溫和低強度運動。
比如每次運動 30 - 60 分鐘,以身體微微發熱、不感疲憊為宜,盡量避開正午高溫與凌晨低溫時段,選早晨 7 - 9 點、傍晚 5 - 7 點進行鍛煉。
![]()
出伏,意味著伏天的結束,正式進入涼爽的秋天,在生活中,請牢記 “吃 3 樣,喝 3 樣,做 3 事”,順應自然規律調整生活方式,讓我們在傳統習俗與養生智慧中,健康入秋,迎接秋日的福氣與美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