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大兵
![]()
還記得電視劇《亮劍》中,李云龍諷刺楚云飛“前方吃緊、后方緊吃”那段嗎?面對這樣的挖苦,楚團長也只能以“什么時候前方能緊吃了,說明戰爭就快結束了…”含混過去。
![]()
其實影視作品中劇情設定往往也要考慮人們的通常印象,即國軍“待遇優厚”、八路“吃糠咽菜”。但事實卻是正好相反——
1935年國民政府統一軍制后,規定的士兵伙食和薪餉待遇如下:
每人每日大米1.5斤、罐裝肉4兩、干菜2兩、咸菜2兩、食鹽3錢、醬油4兩;普通士兵每月軍餉10元,棉布、柴火等開支另計。
注:舊“兩”制為31.25克,16兩合1斤。
![]()
▲德械師官兵腰上“漢斯風格”的子彈盒,這樣的部隊整個中國只有3個師。
這個標準按說以當年的條件還是相當不錯的,但注意:以上僅是中央軍的規定,地方軍閥的糧餉往往還是靠自籌,存在著“南富北窮”的現象;不過整體來說統兵將領們吃空額是或多或少的——這是舊軍隊的頑疾,欠餉有時候有,但克扣伙食的不多見。
道理很簡單,蔣委員長養兵是為了維系統治,軍閥養兵是為了擁兵自重,攸關利益之事,自然不敢過分苛待“只為混口飽飯”的士兵。如前貴州省主席王家烈因克扣軍餉,以致手下嘩變的教訓不在少數。
![]()
![]()
▲蔣介石在1937年“盧溝橋事變”后,于廬山軍政干部訓練團誓師抗日!
也正因為如此,淞滬抗戰中奔赴前線的無論中央軍或地方軍皆是較精銳的部隊,上海和各地方也積極支援,“有錢出錢、有糧出糧”,將士們浴血奮戰——
雖敗,但打破了日軍“三個月滅亡中國”的狂言!
![]()
▲圖為上海市民慰問抵滬中央軍官兵。
![]()
▲這張照片攝于淞滬會戰期間,圖中受傷的士兵人不卸甲,還叼著上海市民慰問的雪茄。
![]()
▲從廣西馳援上海的士兵,裝備雖差點,但精氣神挺旺!
不過也從這時候起,各地方駐軍的跨區域調動,打破了國軍原有的“駐地供養”模式,軍糧的供給變成了“戰地自籌”。不過由于當時中國是農業國,淞滬地區更是魚米之鄉,百萬大軍購糧的這筆開支,蔣介石政府還尚負擔得起…
隨著武漢會戰后,國民政府喪失大量國土,尤其是南方優質產糧區淪陷,糧食價格節節飛漲。這時候按戰前價格撥付的糧款就漸漸杯水車薪了,于是負擔轉移到了士兵頭上,變成了“價發”——即不夠的部分從士兵軍餉里扣。當時國民政府已經開始發“國難餉”,一個二等兵的10塊大洋變成了7塊,扣完每月伙食費后幾乎就所剩無幾了。
![]()
▲武漢會戰期間,一位來自川軍的士兵在戰斗間隙向記者展示刀法——身上已看出了營養跟不上的痕跡。
再到后來,連伙食費都不夠扣了,出現了“傾盡薪餉之所得而難獲一飽”的現象。1939年,著名營養學家沈同曾深入湖南前線調查:發現大部分國軍士兵都存在營養匱乏的問題,浮腫和腳氣病到處都有;有1/5的傷兵是因為缺乏營養而遲遲不能治愈,他們的病號飯竟是雜糧和白糖煮成的“面糊”…
![]()
![]()
▲如果不是穿著軍裝,這些瘦骨嶙峋的士兵可能會被以為是難民...
![]()
▲沈同(1911~1992),江蘇吳江人,1938年獲得美國康奈爾大學動物營養學、生物化學博士學位,創建了北京大學生物化學研究室,是民國時期在該領域首屈一指的專家。
為了應對軍糧短缺,國民政府在1940年成立了“全國糧食管理局”,統籌治下的糧食生產和征調;1941年初,又在軍委會下設了“軍糧總局”,各戰區設分局統一調配。不過由于舊軍閥體制下派系的傾軋,肯定是中央軍的保障優先、優厚于地方部隊;地方部隊為了生存,吃空額的現象開始明目張膽起來:
比如閻錫山的部隊在太原會戰后已經銳減到不足8萬人,但編制卻比原先的12個師還多出了10個!變成了22個只有三、四千人的“小師”…所以楚云飛5000人的加強團可能嗎?
![]()
![]()
▲晉綏軍在當時的地方派系軍隊里面算條件較好的。
這樣做的惡果是各部的長官和軍需官有了“操作空間”——多報出來的紙面兵力,除了有良心的補貼些軍需,大部分變成了軍、師長的囊中物。
于是出現了“國難餉”本是“多扣大官、少扣小兵”,但卻是長官們吃“肥”,當兵的餓瘦之怪現象!
![]()
![]()
▲還真是“前方吃緊、后方緊吃”,雖然第2張圖是解放戰爭時期的。
那時候國軍的伙食已經很難保障主食的足量供應,副食就更不用想了;駐扎廣西、云南兩地的士兵,甚至把香蕉根切塊泡水后,再切絲炒來補充蔬菜的匱乏。由于用實物發放取代了薪餉,黑心的軍需官們更是變著法克扣——前線部隊領到的糧食摻雜著谷殼、沙礫、蟲子、老鼠屎…士兵們戲稱“八寶飯”。
![]()
![]()
▲伙食好不好看碗大小就知道了,第2張照片中純粹是清湯寡水了...
![]()
▲還有嗎?
就這,還不能吃飽,很多部隊已經減為一日兩餐、每餐3兩的標準。據說中央軍少數幾只還能維持三餐9兩飯的部隊,還是因為蔣委員長有一次在中央軍校(即搬遷后的黃埔)堅持同學員一起就餐時,米飯里的沙子差點崩了老頭子的假牙,這才強令第5軍等,必須每天給士兵吃三頓飯。
而按日軍的規定,軍犬都有每天大米150克、麥250克、白菜200克、牛肉350克的標準…這可是活生生版的“人不如狗”!
![]()
![]()
![]()
▲中央軍校陜西分校的學員在就餐,看起來伙食不錯...但這正襟危坐的姿勢,和取景的角度怎么看都是擺拍的。
當時國軍唯一能真正吃飽的,是王耀武的第74軍。因為他們的軍長在30年代曾投資開了2家餅干廠,也算是資本家了。面對部隊軍糧的短缺,王耀武毀家紆難,把自產的餅干免費發給士兵。吃飽了肚子的74軍官兵這才打出了“虎部隊”的傳奇,成為后來的“天下第一軍”。
![]()
![]()
▲日軍在“萬家嶺戰役”后曾下令:盡量避免與敵74軍正面交鋒!
就是在這樣的差勁的保障條件下,1942年河南大旱,本就雪上加霜的糧食供應更加緊張;日軍岡村寧次在華北展開“大掃蕩”,實行慘無人道的“三光政策”;“珍珠港事件”后,美、英等國自顧不暇,滇緬公路運輸中斷;蘇聯困于衛國戰爭,停止對華援助…
內憂外患交困之際,共產黨領導下的八路軍在根據地堅持抗戰,突破封鎖;遠征軍為打通西南交通線,拖著饑餓的腳步,開赴新戰場!
![]()
(未完待續)
原創不易,喜歡請不吝點個贊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