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木匠、篾匠、剃頭匠、廚子、裁縫等民間傳統手工藝人,是千百年來人們生產、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代表了廣大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創造力。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這些民間傳統手工藝生存空間逐步被擠壓,市場需求逐步在萎縮,但仍有一部分人守護著“慢工出細活”的手藝,讓傳統絕技絕活在新時代放射出新的光芒。嵩明縣融媒體中心特別推出“傳統‘守’藝人”系列報道,走近剃頭修面、刺繡編織、木匠裁縫等行業領域手藝人,記錄他們傳承非遺技藝、守護傳統手工藝的故事。
今天,推出第九期《李秀云:素衣藏巧匠,妙手復玉魂》
在嵩明一家開了35年的老店里,34歲的李秀云身著素白上衣,系著干凈的圍裙,正俯身專注于案上的一只斷鐲。她的眼神沉靜如深潭,指尖握著細毛刷,在玉石斷面輕輕掃過,仿佛在與這件器物低語。從護理學專業跨界到玉石修復,十多年光陰讓她身上既有醫者的細致,又透著匠人的執著,一雙巧手能讓殘缺玉石重煥生機。
![]()
![]()
![]()
修復玉石,是技術更是藝術。李秀云的流程里藏著對“修舊如舊”的敬畏:先仔細清洗污垢,用軟布反復擦拭斷面,再晾干防灰,確保每一處細節都潔凈如初;接著,她會找來相同材質的玉石磨成粉,精準填充斷口,讓“裂痕”在無形中美化;最后經層層拋光打磨,讓修復處與原玉渾然一體,重現溫潤光澤。這一步步看似簡單,卻凝聚著她十年的經驗與耐心,一只玉鐲往往需要十天半月才能完工。
![]()
這份耐心,源于深入骨髓的熱愛。“我家在嵩明開店做金銀加工、玉石修復已經是35年了。從小看我爸爸修復玉鐲,我就覺得特別精妙神奇。對玉鐲修復這個手藝,就特別感興趣,也會悄悄地找點邊角廢料來研究琢磨。到現在我自己從事的玉鐲修復這個行業也已經十多年了。以后也會繼續深耕,認真修復好每一件玉石。”話語間,她的目光落在柜臺上那些等待修復的玉石上,仿佛看到了它們背后的故事——或許是祖傳的紀念,或許是情感的寄托,而她的工作,就是讓這些故事得以延續。
![]()
![]()
從大學畢業后一邊在醫院上班、一邊下班后跟著父親學手藝,到如今毅然決然選擇全職修復玉石,李秀云的熱愛早已化為堅守。2022年起,她將生意搬到抖音、小紅書等線上平臺,如今三分之二的訂單來自全國各地,包裹里的不僅是斷玉,更是一份份沉甸甸的信任。她計劃著繼續精進描金修復、金繕修復技術,做好專業賬號,讓更多人了解這門手藝。
![]()
在她看來,修復玉石不只是技術活,更是在續寫文化。七千年的玉文化里,“君子比德如玉”的理念早已融入血脈,而她用指尖的溫度,讓斷裂的玉石重獲新生,也讓這門老手藝在數字時代煥發新的活力。正如那些經她修復的玉鐲,裂痕處終會綻放出別樣的光彩,這份堅守與傳承,亦是如此。
記者:王歆睿(見習) |編輯:李艷娜
審核:雷霞|監制:朱忠元
發布:嵩明縣融媒體中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