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熱搜有個“大瓜”,張靜初在社交平臺曬出自己在美國電影學院(AFI)的畢業照。
跟大家匯報說,這兩年在美國攻讀導演碩士課程,花150萬元,最終只拿到結業證書,沒有碩士學位。原因是她是大專生,沒有本科學位,哪怕入讀上門檻極高,強度極大的AFI碩士項目,也無法獲得碩士學位。
消息一出即刻上了熱搜,大家這才知道張靜初當年讀的中專,后來讀了中戲的大專,沒有念本科。
娛樂圈也好,是普通群體也好,很少有這么誠實的人。
說實話,我立刻被她圈粉了,佩服欣賞她的誠實和敞亮。絕大多數人在這種情況下,都會含糊其辭,用“留學歸來”“碩士進修”包裝包裝。但張靜初完全沒有。這份坦率,尤其是來自一位公眾人物,彌足珍貴。
其次,這件事讓更多人重新認識到“美國留學”的真相。
很多人以為,去美國花錢就能拿學位,尤其是明星、富二代。但現實是,美國高等教育對學術要求非常嚴苛,哪怕你有名有錢,照樣逃不過規則。要在AFI拿到學位,需要的不只是時間和金錢,而是過硬的學術基礎和學歷背景,更要在極高強度的學習中堅持下來。
張靜初一年要拍三部短片,每天學習10小時以上,熬夜開會、改劇本是常態。這樣的強度,不是“花錢混個文憑”那種想象,而是真刀真槍的拼。
最后,更令我敬佩的是,張靜初的勇氣。在人到中年的她,早已名利雙收、財務自由,卻依然選擇走出舒適圈,赴美求學。
為了申請AFI導演碩士項目,她連續考了三次托福。
AFI要求托福100分,她第一次模考只有84分,當時離申請只有不到一個月的時間了。怎么辦呢?
她要求自己一天背200個單詞,其余時間刷試卷。每天學12個小時,早上6點就起床學習。
最后終于達到分數要求。
她的這種執著勤奮的精神,值得所有人學習。
在一個人人想“躺平”的時代,她用親身經歷告訴我們:努力不是為了別人看,而是為了自己心中那團火。
![]()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