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紀委已正式推動巡視監督向村一級延伸,覆蓋全國50萬個村級組織。
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等關鍵崗位人員均被納入監督對象。這是巡視制度首次全面深入中國基層治理的最小單元。
村干部掌握著農村“最后一公里”的資源配置權,包括土地流轉、低保審批、惠農補貼發放、宅基地分配、危房改造資金管理。這些事務涉及大量財政資金。但熟人化治理模式普遍存在,村干部任期長、人際關系盤根錯節,監督問責往往難以穿透地方壁壘。權力一旦失管,貪腐、裙帶、暗箱操作便有了滋生的土壤。
![]()
中央紀委通報顯示,僅2025年第一季度,全國就有超過1.9萬名村干部被立案調查。許多案件長期被基層擱置,最終依靠巡視線索才得以突破。群眾反復舉報無效的困境,正在被新的監督力量打破。
巡視將緊盯村干部行為紅線:
· 違規占用村集體土地、資金及其他資源牟利
· 在危房改造、養老補貼、扶貧資金中吃拿卡要或侵吞
· 安排親屬承接村內工程或優先分紅獲利
· 偽造公章、虛開發票套取國家資金
· 對群眾反映問題敷衍塞責甚至打擊報復
· 操縱村級換屆選舉過程
· 長期缺崗、工作懈怠、推諉責任
此輪監督行動由中央紀委與中央巡視辦聯合部署。工作方案已在六省試點,后續將向全國推開,預計2025年后實現村級巡視全覆蓋。其核心機制包括:
村黨組織全面納入縣級巡察范圍——五年內完成對所有村黨組織的巡視全覆蓋,并建立常態化巡察機制。
鎖定重點監督對象——圍繞村支書、村主任及集體經濟負責人建立專項檔案,聚焦權力集中、資金密集的關鍵崗位。
建立“巡察+紀委+群眾”聯動機制——通過村民代表、紀委村級聯絡員收集問題線索,打通信息壁壘。
強化整改剛性約束——發現問題后明確整改時限、責任到人,建立回訪機制確保整改落地。
邊遠山村亦在監督網絡之內。農民反映問題的渠道,第一次直接貫通至紀委系統。
在鄉土社會的熟人網絡中,權力雖小卻更易失控。此次巡視向基層最深處的延伸,正是對“小微權力”監督真空的堅定回應。當6億農民的聲音終于有了一條暢通的上達之路,那些習慣于在封閉環境中弄權的村干部,確實需要重新審視手中的權力邊界。
監督之力已扎向根系——每一分惠農資金、每一次土地流轉、每一個低保名額的去向,都將暴露在制度性的審視之下。這不僅是反腐的深入,更是國家治理根系的一次自我加固:權力無論大小,只要關乎民生福祉,便不能游離于監督之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