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不熟都得中毒的見手青居然被做成乳酸菌飲品了。
近日,一款以云南野生菌“見手青”為靈感的乳酸菌飲料,上市4天便全網售罄,甚至在某二手平臺,原價2.49/盒的飲料被炒到12元/盒,直接漲了4倍。 這款飲品究竟有什么樣的“魔力”呢?
![]()
01
“顛”得有點上頭的見手青味優酸乳
首先看看產品包裝,藍綠相間的螺旋紋外包裝設計,看一眼就有點“暈頭轉向”。有網友用紫光燈照射了一下包裝,發現還會出現小人圖案。比起這個,更引人注目的是這款產品還附送嘔吐袋周邊。
盡管產品名稱是“見手青味”,但其實并未添加真實見手青,而是通過添加蘋果杏鮑菇果味醬模擬風味。
有網友形容,“味道像是蘋果味和蘑菇味的奇妙組合,既有蘋果的酸甜,又有蘑菇的香氣。”也有網友形容,“只有喝第一口的時候想吐,越喝越上頭。”
![]()
對此,伊利直接打出“不敢貿然嘗試?不如朋友先試”“舍命陪菌子,朋友一生,一起走”“先菌子,后小人”等宣傳語。
而這些抽象文案也確實擊中不少年輕人的探究欲。對于年輕人而言,解鎖那些離奇、魔幻甚至略帶挑戰性的新鮮事物,能夠快速通過分享獲取情緒價值,而燃起的分享欲又將產品熱度推向更高的高度。
正因如此,該產品上線 4天后,就在伊利淘寶旗艦店和伊利牛奶京東自營旗艦店售罄下架,甚至出現了黃牛炒價的現象。對此,伊利發出了一份道歉聲明,以幽默的形式表示,產品已售罄,還呼吁大家抵制黃牛。
![]()
回顧伊利的營銷過程會發現宣傳語背后是利用詼諧的話語,拉近與年輕人距離,同時將產品融入社交層面。而道歉聲明表面上是滿屏的“對不起”,實則是品牌的流量密碼——通過道歉的方式進行二次營銷。
02
把產品變“社交貨幣”
品牌爭相“卷”起獵奇口味
近幾年,消費市場的獵奇風潮愈演愈烈,各種顛覆常規認知的產品層出不窮,不斷挑戰著大眾的感官邊界和味蕾極限。
2024年,香菜無疑是這股風潮中的“頂流”代表。白象、來伊份、匯源等品牌紛紛推出香菜口味產品,印證了這一市場的熱度。而在乳制品領域,海河乳品的香菜牛油果牛奶成為香菜口味的“佼佼者”。
![]()
據悉,其靈感源于網絡爆火的“香菜方便面”,面對內部對創新的分歧,海河乳品選擇先在社交媒體發布預告圖試探市場。用戶的熱烈反饋最終推動了產品加緊研發并成功上市。目前,這款牛奶在京東上顯示已售10萬+。
伊利推出見手青味優酸乳或許也在一定程度上受此啟發。今年4月,一款“云南見手青精釀啤酒”上市,首批10萬瓶一周內售罄。7月,昆明某甜品店推出見手青味冰淇淋,月銷千份;7月末,云南某公司推出見手青味可樂,5天售出7000多瓶。
從去年的香菜到今年的見手青,這些獵奇口味之所以能引爆市場,其核心驅動力在于食材本身具備的強爭議性,這為產品提供了天然的流量入口。
具體來說,當伊利將高熱度的元素加入到產品研發中,其產品就不只有功能屬性,還被賦予了傳播屬性。更妙的在于,野生菌是近年云南旅游熱中的熱門IP,以“見手青”切入,脫離了同質化營銷。不僅能喚起本土消費者的認同感,更能跨越地域限制,將小眾文化轉化為品牌廣泛的傳播勢能。
事實上,社交媒體不斷催生出的榴蓮、香菜、見手青等眾多“奇特”的熱門口味,反映出的是當代年輕消費者需求轉變——他們對產品的選擇已不限于基本的需求,而是趨向于尋求專屬的“體驗”和“社交意義”。
對品牌而言,關鍵在于能否將這些具有短暫爆發力的“噱頭”,轉化為可持續的產品創新策略。通過不斷挖掘和迭代這類熱門元素,品牌能夠持續制造新鮮話題,吸引嘗鮮者和分享者,從而構建起獲取流量與塑造年輕化形象的長效機制。
圖源:官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