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三十八年冬,濰縣城西王家村的老槐樹上,烏鴉叫得人心慌。王守業躺在炕上,三個兒子圍在跟前。老木匠的臉像塊風干的榆木疙瘩,說話都漏風:"咱家...就傳下三樣東西..."
老大王儉伸長脖子,眼珠子往屋里瞟——他惦記著祖傳的老宅。老二王忠摸著父親工具箱上的包漿,那是被三代人手掌磨出來的。老三王勤才十六歲,只顧吧嗒吧嗒掉眼淚。
"記住..."王守業突然抓住三個兒子的手,"勤是搖錢樹,儉是聚寶盆,忠是..."話沒說完,老頭兒的手就涼了。
出完殯,族長主持分家。按規矩,老大得祖宅,老二得工具,老三得現錢。可家里統共就五兩銀子,王儉不樂意了:"我是長子,該多得!"
族長一拍桌子:"抓鬮!"結果老大還是抓著祖宅,老二抓著工具,老三抓著那五兩碎銀子。
開春后,哥仨各奔前程。王儉守著三間瓦房,天天躺院里棗樹下乘涼。村里人說:"王家老大真會享福!"他咧嘴一笑:"這叫'儉',我爹說的!"
王忠背著工具箱走村串戶。他手藝不如爹,做個板凳腿兒都歪歪扭扭。主家皺眉,他趕緊賠不是:"您多包涵,工錢只收一半..."慢慢地,他手藝見長,人也厚道,四里八鄉都愛找他。
最出息的是王勤。揣著五兩銀子,他跑到山里收核桃。第一天就遇上大雨,摔得滿身泥,背簍里的核桃卻護得嚴嚴實實。貨棧掌柜見他實誠,每斤多給兩文錢。三年光景,他竟盤下間綢緞莊,成了王掌柜。
這年臘月祭祖,王勤騎著大青騾子回鄉。剛到村口就看見個乞丐蜷在草垛里——破棉襖露著絮,不是大哥是誰?
"大哥!"王勤去拽他。王儉一哆嗦,把半塊窩頭藏身后:"你、你認錯人了..."
原來王儉去年迷上賭錢,把祖宅輸給了趙財主。王勤聽得心頭火起,還是壓著性子說:"跟我去找二哥。"
![]()
王忠的木工作坊在縣城西頭。見著大哥這副模樣,他手里的刨子"咣當"掉地上:"咋不早說?我這正好缺個看料的!"
王儉就這樣當了倉庫看守。開始還勤快,漸漸地毛病又犯了。這日王忠去送貨,他偷了段黃花梨,剛溜到后巷,就被個少年攔住:"大伯,這木頭咋像我爹的?"
正是王忠的兒子小栓。王儉慌得直作揖:"好侄兒,我就想換點酒錢..."小栓到底孩子心性,接過他塞來的糖葫蘆就放行了。
哪知這事被對門糧店的伙計看見。當晚王忠回家,院里已圍滿了人——王儉被綁在磨盤上,臉上五個指頭印。
"老二!"王儉哭得鼻涕老長,"我不是人!可那趙財主逼債..."
王忠抄起斧子"咔嚓"劈開繩子:"債我還!你再偷,我剁你手!"轉頭對圍觀的人作揖:"家丑讓各位見笑了..."
這事傳到王勤耳朵里,他連夜趕來。三兄弟在作坊后院悶坐,王勤突然說:"大哥,你還記得爹臨終的話嗎?"
王儉嘟囔:"勤是搖錢樹,儉是聚寶盆..."
"錯!"王勤拍案而起,"爹是說,勤快才是根本,節儉要有分寸,忠厚才能長久!你把'儉'當懶借口,把祖產都敗光!"
王儉如遭雷擊。那晚他蹲在父親墳前,直到東方發白。
開春后,濰縣出了件新鮮事——城東開了家"三合居",專賣精細木器。掌柜的是三兄弟:老大管料,專防以次充好;老二監工,手藝越發精湛;老三走商,把家具賣到濟南府。門楣上掛著王守業那套舊工具,底下刻著六個字:
"勤為本,儉養德,忠傳家。"
有人說,看見趙財主想把祖宅賣回給王家,王儉卻搖頭:"住作坊挺好,省得我犯懶。"倒是小栓常拉著大伯回去,在棗樹下聽他講爺爺的故事——當然,省去了賭錢那一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