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為文壇圈外人,我只想問一句:為什么中國文壇總在“拼爹”?
前文回顧:
最近文壇很熱鬧。
余華的兒子余海果在《收獲》發了篇小說《全身麻醉》,讀者翻開一看,發現這玩意兒像極了“全身麻醉”后的夢囈——情節稀碎,語言干巴,唯一的亮點是署名欄里那個金光閃閃的“余”字。
![]()
更絕的是林白閨女馬林霄蘿,這位“文二代”玩得更高端:左手抄襲經典,右手粘貼AI生成的“文學垃圾”,居然也還能混進主流刊物。
有人說這是“文學傳承”,放屁!這叫“文化世襲”。
文學已淪為“文二代”的鍍金游戲。
當年賈淺淺的“屎尿詩”被吹成“現代性”,如今余海果的“麻醉體”又被捧為“新人探索”,文壇的“父蔭護犢”早已成了皇帝的新衣。
更諷刺的是,當普通作者投稿像往黑洞里扔漂流瓶時,“文二代”的作品卻能直達主編案頭。
有人說,《收獲》已不是收獲文學的地方,而是收獲人情的名利場。
當《收獲》成為“家天下”,文學還剩下什么尊嚴?
1
重點說這位馬林霄蘿。《收獲》剛剛在7月底推出她的新小說《青檀手記》,她就被爆了。
![]()
這一《青檀手記》,經檢測AI濃度100%。
![]()
接下來,她的其他小說也出狀況。
她竟然還抄襲非虛構作品!這真的是一字不改在成句成句抄襲。
![]()
![]()
![]()
![]()
![]()
![]()
![]()
![]()
![]()
最可悲的是,她發表過的小說,幾乎每一篇都被扒出抄襲。所謂的文學頂刊,似乎對這樣的文章有著異乎尋常的采用偏好。
另外,再提一下,她的老師是王安憶。
2
2025年最魔幻的現實是,抄襲者理直氣壯,原創者反倒像做賊。
年初“抒情森林”扒出一串抄襲案,丁顏、徐衎之流被實錘“洗稿”,結果反被投訴。
《人民文學》輕飄飄一句“加強查重”就翻了篇。還有人說:“模仿是文學的傳統!”以此為抄襲開脫。
好吧,抄襲是傳承,拼貼是創新,AI代筆是“科技與人文結合”。
你是文壇大佬,你說什么都對。
與“富二代”的金錢特權不同,“文二代”的特權更隱蔽。賈平凹為女兒賈淺淺的詩歌推薦發表;而余華、林白的文學聲譽,無形中為子女鋪就了“免檢通道”。這種“文化再生產”的鏈條中,父輩的人脈、刊物資源、評獎話語權,皆成為子女的“隱形簡歷”。
![]()
可是,作為文壇圈外人,我只想問一句:為什么中國文壇總在“拼爹”?
真個是普通作者的努力敵不過姓氏嗎?
答案很簡單,作協名額、刊物版面、文學獎項,哪個不是“圈內人”的囊中物?余華可以給兒子鋪路,賈平凹能為女兒站臺,莫言、閻連科們談起“青年才俊”時,眼睛永遠先瞟向熟人的孩子或自己學生。
這一波文壇打假,他們全部中招。
中國文學的“精英閉環”從未真正打破。從作協資格到刊物發表,從獎項評選到學院教職,每一步都依賴“圈內認可”。當普通作者投稿石沉大海時,“文二代”的作品卻能通過“內部渠道”直達主編案頭。
文壇的’近親繁殖’,比學術圈更赤裸。在學術圈,至少教授們還搞個匿名評審,而文壇連這一步都省了,直接亮出潛規則:“你的姓氏和師承就是你的簡歷”。
努力敵不過血緣,文學的神圣性就成了笑話。
現在不只是“抒情的森林”一個人在扒文壇抄襲了,還有“草臺文學現場”等眾多網友。
非常熱鬧。讓暴風雨來得更猛烈些吧。
中國文壇已經沒有“恥感”了。
又及:釋永信與劉某某通奸的警方訊問筆錄全文,可點擊關注“不正確”公號,在后臺輸入“筆錄”領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