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新上映的電影《南京照相館》(The Photographer)火爆全國各大影院,創下了票房的記錄,這也使八十八年慘無人道的南京大屠殺又重新映入民眾的眼簾。在影片中存在一個耐人尋味的細節,中國守軍撤退時,城門被鎖,百姓無處可逃,最終逃不出遭遇南京大屠殺的命運。
![]()
這一切與歷史檔案中唐生智下令焚毀渡船的記載是相吻合的。多年來,在1937年12月的南京保衛戰,中國十五萬大軍不到一個星期,就慘敗告終,直接導致了南京大屠殺近30萬軍民慘遭屠戮,造成了近代以來最慘烈的一場大屠殺。作為南京保衛戰的最高指揮官,唐生智沒有組織好軍民撤離的工作,成了南京大屠殺千夫所指的罪人,一直以來飽受詬病。
近年來公開的蔣介石密電,揭開許多不為人知的真相,使人想起南京大屠殺的悲劇并非不可避免。本文結合日軍戰史、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蔣介石日記、唐生智回憶錄、日軍戰史,還原南京保衛戰的具體決策細節全面分析,如果唐生智當年決策更加明智,南京30萬普通百姓被屠殺的命運是否可以改寫,這一場人間煉獄般的災難,是否本可避免?
關于是否守南京的決定
唐生智,湖南省永州市東安縣人,中華民國陸軍一級上將。在1937年11月12日,歷經三個多月的淞滬會戰結束,中國80多萬大軍兵敗淞滬,30多萬官兵付出了生命,卻只給日軍造成將近四萬余人的殺傷。
![]()
淞滬會戰中國軍隊失敗之后,日軍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向南京挺進,中國守軍一路潰敗到南京。當時,南京已經陷入了危機,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高官也在決定:在日軍大舉侵略情況下,要不要守南京,花多大兵力守南京?這是一個令人頭疼的問題。
11月17和11月18日兩天,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就南京戰守問題召開決策會議。在會議上,“小諸葛”白崇禧率先提出“打不了,不能打,必須撤退”,反對死守南京。
當時,白崇禧指出歷史上南京雖然貴為六朝古都,仗著長江天險,但是很難守住,很多王朝都被打得遷都、慘敗的現象很多。面對日軍強大進攻,南京成為了危城,再加上守住南京都是淞滬會戰的潰兵,士氣低落,戰斗力不足,還是撤退放棄算了。
于是,白崇禧建議以最多6個團到12個團的兵力象征性地防守南京,并由川軍劉湘部來擔任這個重任,轉移軍民物資借此儲存實力。根據白崇禧的戰略,即使丟掉南京是很沒面子,但能保全南京大多數軍民的性命,也及時轉移戰略物資,文物古跡不落入敵手,然后繼續與日軍打持久戰。只要最后能獲勝,過程曲折一些,忍一下屈辱也可以的。
![]()
唐生智主張守住南京
白崇禧的建議得到了何應欽在內的大多數將領贊同,小編個人認為白崇禧建議是沒錯。唐生智卻堅決提出反對,他表示:
“南京是我國首都,為國際觀瞻所系,又是孫總理陵墓所在,如果放棄南京,將何以對總理在天之靈?”
唐生智甚至慷慨激昂:“軍人以身許國,當此危難之際,誓與南京共存亡!”。
唐生智的一番言語,令蔣介石意識到南京必需堅守,關乎到南京國民政府的面子和國家尊嚴,更能向國際社會展現國民黨抗戰的決心。但蔣介石也打著小算盤,他意識到南京是很難守住,卻不想耗費太多的嫡系兵力,畢竟兵力有限。
于是,他雖然任命唐生智為南京衛戍軍司令長官,下了死守南京的命令。但背地里,卻告知他只需要堅守一個月,向國際社會和民眾展示堅決抵抗的模樣就可以。
![]()
之后,蔣介石撥給唐生智的10萬軍隊,都是淞滬會戰的“殘兵敗將”,甚至很多都是連槍都不會使用的新兵。唐生智也對蔣介石表達,將會率領部下與南京共存亡,如果南京失守自己將第一個與日軍同歸于盡,絕對不會辜負誓言和南京父老。
南京的地理特點是三面環山、一面臨江,一旦日軍從東、南、西三面包圍,僅剩北面長江可撤退,一開始也是注定了失敗的悲劇結局。但蔣介石為防在國際社會上造成“不戰而逃”的負面形象,下令封鎖江面,撤走所有船只,徹底斷絕守軍的唯一退路。
因此,唐生智上任之后,就下令收繳了各部隊的船只,關閉南京渡口輪船,封堵碼頭通道,營造出 “背水一戰”和破釜沉舟的態勢,借此鼓舞士氣!在電影《南京照相館》中,南京百姓們在江邊無船可渡的場景,就是正是這一歷史事實的藝術再現。
但是,唐生智卻私下里為自己留了一艘船,各級將領見狀,也紛紛效仿,這也為他后來逃離埋下了伏筆。
![]()
日軍挺進南京
11月25日,日軍分成三路向南京挺進。一切如白崇禧預言的:“南京不可固守,日軍三面包圍,我軍無退路”一樣,進攻日軍從三面包圍南京,陸面進攻和飛機轟炸,漸漸推進戰線,對南京漸漸包圍。
12月1日,日軍對南京城發起了進攻,南京保衛戰正式打響。在強大的日軍兵力面前,唐生智率領的國軍難以抵御。在日軍槍林彈雨和飛機大炮的轟炸下,短短一周時間,南京外圍一線的防御陣地便被日軍攻破。
國民黨高級將領也看到南京保衛戰敗局已定,1937年12月11日晚,蔣介石通過顧祝同向唐生智發出一封關鍵密電:“如情勢不能久持時,可相機撤退,以圖整理而期反攻。”
蔣介石在這里是模棱兩可,暗示唐生智可以借情勢,“相機”撤退,借此之后可以反攻。蔣介石的目的,就是把南京作為政治籌碼,試圖換取國際調停。但這一封電報成為后續撤退混亂的導火索。
![]()
當唐生智接到蔣介石的密電后,就在當天晚上在司令部開會研究,決定第二天就是12日撤退。可是,這時候日軍已經對南京合圍了,在嚴峻戰爭形勢面前,城內百姓都是一無所知。
南京淪陷,唐生智倉皇下達撤離命令
12月12日中午前后,包圍南京的日軍攻破了中華門,在這里防守的國軍第88師被迫撤離,南京已經失陷。
在12月12日下午17時,唐生智看到大勢已去,決定遵照老將的命令,召集南京守軍中師以上將領開會,下達撤退的書面命令。
這時候,原定負責突圍的36 師、憲兵部隊及直屬諸隊依次到長江邊。可是在這時候,唐生智又改了命令,規定其余沒突圍的部隊,可以坐輪渡過江,一起在滁州會集。
![]()
這個命令下得太突然,很多守城士兵沒接到。一些接到命令的士兵為了逃出南京城,一窩蜂從南京市內瘋狂涌向長江江邊。士兵與逃難的南京市民一起擁擠在街道上,造成了秩序的混亂。在混亂中發生人員沖撞,死傷無數。
可是,駐守在挹江門附近的官兵未收到撤退令,仍執行 “誰跑槍斃誰” 的軍令,對撤退的部隊認為是逃兵開槍,乃是自己人打自己人,致使挹江門內軍民死傷慘重。另一方面,之前唐生智為了表達破釜沉舟的決心,收走了所有船只。在撤退命令下達之前,來不及調配船只,這造成到了涌向長江邊的士兵和市民們,卻發現沒船可以渡江。
即使一部分軍民坐上了唐生智派人調配的船只到長江對岸,但對岸的南京城外浦口守軍卻未接到撤退令,誤以為是敵人日軍,對這些調配的渡船開槍,也是自己人打自己人。這樣,渡船在江心一直打轉,無法靠岸援救軍民,場面可謂一片混亂。再加上調配船只有限,也造成大量士兵與百姓被困在城內,面對滔滔長江,卻無渡江工具,陷入尷尬的絕境 。
![]()
南京大屠殺的發生
在12月12日晚上,南京衛戍軍司令長官唐生智乘坐預先準備好的船到達浦口,一些高級軍官也抵達了浦口。但是,留在南京老城區的大量守軍和百姓卻是慘了!由于無船被困城中。破城的五萬日軍如無人之境,長驅直入南京城,對毫無武器裝備的30萬南京百姓和潰敗士兵開始了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
如電影《南京照相館》為我們呈現了南京淪陷后,普通百姓在戰火中掙扎求生的情景。如郵差阿昌等人藏身于吉祥照相館,卻仍無法逃脫日軍的魔掌,這些都是當時普通老百姓恐慌的真實寫照。
根據南京安全區國際委員會的記錄,從 1937 年 12 月 13 日開始,日軍在南京城內進行了長達 6 周的血腥暴行,包括屠殺、強奸、搶劫等。在這場大屠殺中,超過 30 萬手無寸鐵的平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慘遭殺害。
![]()
南京市民根本不可能在淪陷后逃離南京
從南京的地理形勢分析,從一開始就注定了,南京市民在南京淪陷之后難逃出南京,必然遭遇被屠殺的事實。
在地理上看,南京三面環山、一面臨江,在日軍合圍之后必然是被包圍難以逃出的死地。
尤其是1937年的南京城乃是明城墻,13座城門乃是主要的出入咽喉。日軍在12月12日攻占主要的中華門、光華門等主要城門后,城內百姓便失去了向城外逃離和疏散的主要通道。
雖然南京有長江天險為天然屏障,但當時十二月的冬季水位低落,再加上唐生智軍事能力不強,破釜沉舟,把長江南岸的所有船只都撤離走了,即使臨時下達撤退命令后,調用了少量的民船和軍用氣艦,根本無法承載數十萬南京軍民渡江,何況如上文說的當時場面混亂!再加上日軍攻占南京之后,海軍也跟著駛進了長江,把南京市民逃離的水路也堵死了!
![]()
造成南京城市民難以逃離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信息閉塞和決策滯后。當國民政府因抗日局勢,在11月下旬宣布遷都重慶之后,卻由于宣傳不足和當時交通工具匱乏,很多平民都未能即時撤離。
根據歷史資料記載,12月初南京保衛戰打響時候,依然有50萬南京市民滯留在城內。唐生智的書面撤退令,很多市民和城外的士兵都一無所知。等到第二天日軍攻入城內,才知道五路可逃,陷入了困境。
在南京保衛戰打響時候,南京百姓基本無法坐火車逃離南京。因為淞滬會戰失利之后,日軍一路挺進南京,對鐵路設施展開了轟炸和破壞,目的就是破壞中國軍隊和民眾的運輸和疏散通道,火車站設施也被嚴重損毀,所以火車逃離的基本條件是不復存在的。
日軍的暴行也加劇了百姓的逃生難度。當日軍攻克南京之后,立即控制了南京城內主要的街道,在全城進行嚴密搜查和封鎖,任何想逃離的百姓都會遭到殺戮。在日軍的恐怖氛圍下,南京百姓們也不敢輕易行動,只能在絕望中等待被屠殺的命運。唯一給南京市民生存的希望,就是由約翰?拉貝等 20 多位外籍人士劃定的安全區,但容納市民的人數也是有限。
![]()
唐生智的自責
倉皇渡江的唐生智,在渡江后乘車抵達滁州,后轉漢口見蔣介石。在知道自己書面命令下達不及時,許多沒撤離南京的官兵和百姓都被日本人殘忍殺害,非常自責,辭去一切職務,淡出國民黨政府。
引咎辭職后的唐生智,返回湖南的故鄉,過著隱居的生活,終身念佛吃齋。后來,他開辦一所學校,并自創了一門重紀律、重責任、重家國之心的課程,直到六十年代,才對兒子說自己的身世。
唐生智的逃跑,一直被世人詬病。按照觀念,他應該履行守城之前的誓言,與這座城市同歸于盡,這樣與死于抗戰的國軍將領張自忠相提并論,在歷史上流芳百世。但是他沒有,卻選擇逃離……
![]()
世人也批評,唐生智在戰斗打響之前,應該籌劃組織一個完成的組織南京市民撤離的方案,使得撤離行動陷入了混亂,加重了南京城的災難。
結語
關于唐生智的責任問題,一直都在討論不朽。在電影上映時候,我們再一次再一次緬懷南京大屠殺遇難的同胞,致敬參加南京保衛戰所有士兵,無論成敗,都是英雄烈士。我們需要銘記歷史,勿忘國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