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篇莫泊桑的短篇小說,叫《我的叔叔于勒》。
不知道現在的課本里還有沒有,我們小時候是有的,在初中的課本里。
這篇小說在收入課本的時候做了刪減,比如開頭的時候作者談論這個故事是誰說給他聽的,那一段,被刪掉了。
但是,中間也有刪節。
![]()
看了這位知乎網友說的,我去搜了一下《莫泊桑短篇小說選》,確實有這段:
![]()
故事的講述者他們家,是法國1880年代的一般偏下家庭的生活水平。而且講述者的意思,還希望家里能夠更好的食物。
![]()
這篇小說大概是1983年前后,進入初中語文課本的。
那個時候的中國,城市居民還在用糧票、肉票,比前幾年好一些,不會餓肚子了,但是,相當拮據,尤其是肉食的供應方面,很可憐的。
讓全國的中學生都知道100年前的法國每天都有肥肉湯和燒牛肉吃(令人發指的是他家還有三個孩子),顯然不利于控訴吃人的資本主義社會。
![]()
于是就把這段給拿下去了。
世界上的文字永遠如此。
刪的時候容易,想要找回來就難了。
你要恢復一段,一定會有人勸你:
“你沒事兒折騰這干嘛?”
“你去過法國嗎?你了解法國嗎?你知道法國已經民不聊生,街上小偷橫行嗎?”
“你覺得你這樣,有意思嗎?”
所以40多年后,今天的課本里,于勒叔叔的侄子家里,仍然沒有肥肉湯和燒牛肉吃。
說到這兒,我又想起了那個笑話,今年年初的“小紅書對賬”。
一群傻妞傻小兒,跟歐美發達國家比自己的生活質量、富裕程度。
你從小看的東西如果都是刪節版,你怎么跟人對呢?
B站甚至還有人上傳了一些1970年代拍的電影,顯示中國的市場多么豐富、肉蛋菜什么都不缺,專門給外國人看的。
![]()
有些看完真的在彈幕里吹噓,說七十年代其實就挺好的了,人人都面帶喜色,不受人欺負的樣子,也沒有資本家。
要我說,遇到這種人就該薅住了在他頭上打栗鑿,經歷過那個時代的人可還沒死絕呢。
拍電影的時候,都是運過來很多菜,讓群眾演員穿得好好的,扮演買菜的人,過去的國營菜店,都會留一下“菜樣子”,就是擺在那里,你去買,沒有,等菜樣子不新鮮了,就內部分一分拿回家去。
中國人能吃飽飯,主要就是包產到戶和對外開放。
所有跟你說這種事兒不重要,其實按照老路走下去也能好的人,有一個算一個,都是壞人。
說到肉湯和燒牛肉了。
我猜有些人算中國人生活水平的時候,跟1983年一樣,沒有把肉湯或者燒牛肉算進去的。
![]()
不然的話,也不會發200多元的農村最低養老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