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國海軍的驕傲戴高樂號航母是核動力的,但是其動力輸出據說卻只能達到055大驅的一半
驚悉法國戴高樂航母被東大四十余艘軍艦圍觀,碼字的不由得感慨良多,咱怎么就成了列強呢。
于是乳法時刻來了,可是從哪開始說呢?
就從現在歐洲最大的事情俄烏戰爭說起吧。
有關俄烏戰爭,歐洲國家支持烏克蘭嗓門最大的是誰,想必大家都會異口同聲地說是法國。法國的那個小白臉總統馬克龍在各種公開場合,都不忘霸氣側漏的表態支持烏克蘭,一副俄羅斯敢不聽他的,那法國就會怎么怎么的。
可是嗓門大,支持力度就一定大嗎?
有關世界各國給烏克蘭援助的排名五花八門,反正美國第一這個沒啥爭議。其后具體到各國地援助時,與烏克蘭毗鄰的波蘭已經捐了超過260億美元的資金和物資,歐洲火車頭德國援助烏克蘭也超過了180億美元,另一個歐洲大國英國則超過160億美元,其后是亞洲的日本超過了120億美元,丹麥也超過100億美元,然而才是法國還不到60億美元。
![]()
2024年德國GDP4.66萬億美元,英國GDP3.64萬億美元,法國GDP3.16萬億美元。
不但捐錢捐物少,法國捐的軍事裝備還基本都是淘汰的老舊裝備,這根本就是把烏克蘭軍隊當成了廢品收購站。法國捐的這些破爛,純純是烏克蘭軍人的鐵棺材。而且法國還打著歐洲人支持自己歐洲制造業的幌子,不斷向援助烏克蘭的歐盟成員兜售自己的軍品,各種上躥下跳就想著借俄烏戰爭大發其財。
![]()
法國著名文學家巴爾扎克創作的人物葛朗臺,入選世界四大吝嗇鬼
這么一對比,法國的葛朗臺形象就更鮮明了。
因此碼字的現在每次看到馬克龍這小子對俄羅斯放狠話,腦子里就不由自主地回蕩一句話‘這是生意、這是生意’。而衣冠楚楚的馬克龍在碼字的眼中,莫名地就變成了一個西裝革履的猢猻,滑稽感十足。
明明眼里都是生意,可是嘴里卻全是道義,法國將一個落魄貴族的形象表露得淋漓盡致。
法國對于援助烏克蘭如此斤斤計較,根本原因是其國力不濟,法國現在真的沒有啥余糧了。
二戰前英法兩國執資本主義世界之牛耳,然而號稱擁有歐洲最強陸軍的法國,在二戰中面對納粹德國的進攻還不到45天便舉手投降。投降一時爽,永世難翻身,其后乳法遂成為了世界人民的飯后娛樂項目。
![]()
二戰中的1943年,眼見形勢已經明朗,于是英美蘇開始商討戰后國際新秩序問題,也就是創立聯合國。
由于英蘇兩國都是歐洲國家,美國總統羅斯福為了制衡歐洲在未來聯合國中的影響力,強行將民國給塞進了未來聯合國的安理會常任理事會。
由于羅斯福給出的是聯合國應該更具有代表性這樣無法反駁的理由,英蘇兩國沒法在明面上反對,但是它們也不愿意吃這個啞巴虧。于是它們眼珠子一轉,提出了法國在全世界擁有廣大的殖民地,因此在戰后法國也應為常任理事國。
作為英美蘇三強妥協的結果,中、法兩家都加入了安理會常任理事會,于是世間從此有五常。
然而二戰后的法國深陷內斗實力一落千丈,法國賴以維持大國地位的海外殖民地,在外部勢力鼓舞下紛紛獨立,到1958年戴高樂擺脫軟禁狀態重新上臺時,法國的殖民地已經被其它四強(英國這難兄不愧攪屎棒之名啊)聯手拆得七七八八,法國尚能控制的殖民地已經與今天相差無幾了。
![]()
戴高樂上臺后銳意改革,保持法國的國防自主性,推動歐盟的前身歐共體建立,使得法國國力恢復的同時在歐洲的影響力與日俱增。
戴高樂成功遏制了法國國力下降的趨勢,其還創建了一套借助歐共體(歐盟)以及法國對原殖民地的經濟控制進行外交的模式,使得法國可以長期在世界事務中發揮溢出其國力的影響力,從而保證了法國的大國地位不是空中樓閣。
戴高樂不愧為法國二戰后唯一的偉人,他實實在在地再造了法國。
戴高樂給法國留下了一套維護大國地位的遺產,歷代法國領導人都在竭盡全力地予以維持,這可是法國大國之根基。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維護戴高樂留下的遺產變得成本越來越高昂。
比如戴高樂時期為了維護法國的獨立地位不成為美國的附庸,于是大力發展工業,建立起了相當齊全的工業部門。大概二十年前聯合國發布的藍星擁有全工業部門國家名目中,除了中美兩國外榜上也就只剩法國了。
![]()
但是法國人口迄今為止還不到七千萬,僅為中國的二十分之一,美國的五分之一,其人口規模根本就撐不起全產業鏈。因此法國很多工業部門只能算是有,產業鏈缺失眾多。
維持如此如此眾多的工業部門,需要龐大的工人;再加上法國民眾好逸惡勞不愿意進廠打螺絲,于是法國只能是從國外引進移民滿足國內的生產線工人缺口。
然而法國引進的外來移民主要來自原法國殖民地的北非,以及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黑非洲,這些地方與法國原住民在宗教信仰和膚色上迥異,和法國原住民間必然產生隔閡進而演化成社會矛盾。
這些移民初到法國,由于其生活質量比之在自己母國時有所提升,因此還能接受自己與法國原住民間的待遇差距。這些原住民用自己的雙手,支撐起了法國的全產業部門,使得法國擁有了大國的底氣。
![]()
然而移民后代受到社會氛圍的熏陶已經不愿意再進廠打螺絲,他們要求得到和法國原住民一樣的待遇。但是現實社會是殘酷的,他們在法國社會中實際上備受歧視幾無上升的空間,屢屢受挫后這些移民后代的戾氣越來越重。
隨著矛盾的不斷累積發酵,最終就是我們看到法國不管是遇到好事壞事,街頭騷亂燒汽車都成為了必然的景象。非洲移民已經占到總人口的20%,一旦激變將會無法收拾,法國政府投鼠忌器,根本就不敢對這些鬧事的移民后代進行嚴厲鎮壓。
實際上小青年有事沒事上街燒汽車,已經成為了法國釋放社會壓力的卸壓閥,大眾都已經對此麻木默契地選擇接受了。君不見法國小青年燒汽車時,法國警察全副武裝地在旁邊給他們護駕,生怕車主一時想不開沖過去鬧事。
![]()
汽車被燒了,可憐的車主不得不買新車,這不是能促進法國的汽車工業嘛。
更糟的是,法國靠移民來維持其產業部門的做法,如今也已經維持不下去了,因為東方那只大怪獸到非洲了。
法國國土面積只有55萬平方公里,僅為中、美兩國的不到6%;再加上其源于封建時代的家族掌握著大片土地,導致征地成本異常高昂。
這些天然的限制,使得法國的許多產業就只能維持個存在感無法擴展規模,根本無力面對外來的競爭。這些產業長期以來壟斷原非洲殖民地市場收割當地,所以盡管成本高昂卻依舊還能過得很滋潤。但是隨著東方大國工業強勢崛起并大舉進入非洲,這些法國生產部門隨即便被涌來的東方廉價產品摧枯拉朽地擊潰。
沒法再從非洲吸血的法國,那還是法國嗎?
所以啊,大家不要怪法國老是陰陽咱,是咱讓它躺著賺錢的日子成為了昨日輝煌。對于法蘭西,咱們需要做的就是一件事,走咱自己的路,讓法蘭西無路可走。
![]()
鴉片戰爭的賬,咱不能就這么算了不是吧?
隨著工業部門一個個倒閉,法國社會失業率逐步上升,沒事可做的小青年反正閑著也是閑著,那就多燒幾輛車來促進社會經濟發展吧。
為了維持工業規模,法國大力引進移民;然而移民在文化、宗教、血緣上與法國主流社會格格不入,造成了眾多的社會矛盾形成并積累。
法國土著們不愿意從事又苦又累工資還低的工作,法國政客們只能引進移民填補勞動力空缺,再加上所謂的西方民主制度的制約,為了選票更是沒有主流政客敢于限制移民數量。
這已然在法國社會形成了一個死循環,移民與原住民的矛盾遲早會全面爆發,那時法國就真有熱鬧可瞧了。
法國由于秉持戴高樂主義,因此它拒絕全面倒向美國成為其附庸,不少時候為了刷存在感,法國還會去捋一捋美國的虎須。所以美國人看法國怎么都不順眼,在國際事務中會時不時會敲打法國,好萊塢影片里法國也總是當反派,美國的打壓讓法國比全面向美國下跪的英國,在國際上日子過得更加艱難。
![]()
路易十六傾盡國庫助美國獨立,不是法海陸軍撐腰,英國捏死華盛頓跟捏死一只臭蟲一樣簡單,結果路易十六最后被自己的人民送上了斷頭臺
而美國的態度也意味著法國一旦落難,美國會落井下石以報路易十六賣頭助其獨立的大德。
也是由于戴高樂主義,再加上自己祖上確實很闊,這讓法國佬傲氣十足。因此法國常常跟經濟實力壓自己一頭的德國爭搶歐盟的主導權,而這些爭權很多時候只是意氣之爭。法國和德國拉幫結派各自拉攏歐盟成員國,弄得歐盟內部是烏煙瘴氣四分五裂。
歐盟由于內部矛盾重重而在世界上影響力日益下降,這也讓法國在世界舞臺上越來越難以進入C位。
今日的法國已然淪落到如當年蘇聯才解體后的俄羅斯那樣,靠賣軍火來刷存在感了。可是人家俄羅斯地大物博啊,各種礦產資源就能保證全民吃香喝辣了。
![]()
而且與基本選擇躺平的同為老貴族的英國不同,法國領導人依舊認為法國還是世界的一極,尚有指點江山之力。所以才會出現傻客氣意氣風發地帶隊去砍卡大佐,結果卻被各種反推,最后只能向美國求援才得以搞定卡大佐的國際滑稽劇。
也因此破落戶法國,依舊持續在東方大國面前展示自己落魄貴族那奇特的優越感:一會兒南海自由行,一會兒對寶島高談闊論,一會又自顧自裝起了人權教師爺。
然而只要東方大國吼一嗓子,上躥下跳的小白臉馬克龍立馬就縮到歐盟背后裝可憐去了,真是讓人好氣又好笑。
總之法蘭西現在主打的就是一個實力不濟,卻偏要學那大公雞追著人啄。
所以對于這只作死的法蘭西雄雞,咱燉湯好嘛?還是紅燒好呢?要不涼拌吧?
覺得碼字的文章還行,走過路過看過請贊個粉個轉個。
謝謝大家的支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