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礬山有課”第二期開講那天,是張弛在礬山考察的第七天。她畢業于美國耶魯大學,如今任教于美國理海大學藝術、建筑與設計系,是一位致力于社會公平的建筑設計師與教授。她的研究與實踐關注人在空間中的故事與記憶,探索建筑如何回應創傷、邊緣化與城市復興等議題。2025年7月下旬,她受礬山生態博物館總策劃左靖之邀,到礬山進行實地考察,并計劃在此開展參與式設計與建筑建造。
![]()
在過去的一周時間里,張弛從分布在小鎮的街巷、礦山、商店、橋梁、溪邊、屋檐下的人物、風雨、食物、蟬鳴、交談中,充分細致地感受礬山給她帶來的新鮮體驗。她來到、看到、聞到、聽到、觸摸,將這些感知內化為心里的一份記憶裝置,接著,她運用專業技巧,把這份記憶——獨到觀察和細微體驗提煉為數十個關鍵詞,并以感受的程度和頻率做大小區分,為礬山繪制了三張獨特的地圖,在“礬山有課”現場向聽眾做展示。
![]()
![]()
![]()
簡潔的名詞和形容詞被放置在地圖上的恰當位置,散發著與眾不同的生命魅力。當礬山小鎮以全新的維度出現在眼前時,現場的聽眾——那些在當地生活、就職、創業的年輕人紛紛感到親切和驚奇。
![]()
![]()
張弛的講述理性克制,又充滿人文關懷。她列舉了自己主持過的工作案例、大學課程,通過數張極具洞見的社區及自然活動的地圖,幫助大家理解如何打開感官,從新的角度觀察自己熟悉的地方。
在隨后的交流環節里,礬山鎮黨委書記林開新熱情洋溢地表示,今晚的分享讓他對礬山的獨特價值有了更深的認識,他希望礬山未來的發展能以“保護優先,并保持熱度,讓更多人知道這里”。
![]()
“每個人對生活的地方都有屬于自己的細微感受和獨特視角,將這些獨特的記憶匯集起來,就是一張有溫度、會呼吸的礬山集體記憶的地圖。”接下來,礬山生態博物館將邀請不同年齡、身份的礬山人一起,聯合張弛,以參與式設計和建造的方式,共繪屬于礬山、屬于每個礬山人的礬山地圖。
![]()
![]()
來源 | 礬山生態博物館
編輯 | 小礬
審核 | 盧菲菲
監制 | 陳露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