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李虓
自古以來,清與濁,就是中國酒的一道分水嶺。
《周禮·天官·酒正》有載:“辯三酒之物,一曰事酒,二曰昔酒,三曰清酒”。這里的清酒,冬釀夏熟,發酵漫長,為當時中國發酵酒的最高等級,相對于濁酒而得名,質若清水,清澈透亮,成為至純至尊的象征。
因此,“清酒”常被用于祭祀天地的大禮之中,普通人不可隨便飲用此酒,如《禮記》中就有“聘射之禮,至大禮也……酒清,人渴而不敢飲也”。
時至今日,清酒,已經成為酒類的專屬名詞,日本將采用大米釀造經過壓榨過濾的低度釀造酒,稱為“清酒”,主產于東北、北陸地區以及福岡、熊本一帶,成為日本飲食文化的重要標志。
![]()
日本為何將大米所釀的酒,稱之為清酒?有幾方面原因:其一,清酒釀造,需經多道精細工序,尤其要對大米精磨,去除外層蛋白質和脂肪,僅保留淀粉核心,并以相對純粹的米曲、酵母進行發酵,釀造后還會層層過濾,盡可能去除雜質,使酒液清澈透明。其二,在日本文化中,“清” 不僅指物理上的潔凈,還蘊含著 “純粹、素雅” 的審美,反映了日本的“侘寂文化”,與東密小乘佛法有很深的淵源。
鑒于以上原因,日本人把此酒稱之為“清酒”。然而,不難看出,此酒的命名方式,其實仍沒有脫離中國古代對清酒定義的范疇,在于凸顯酒液之清澈,在日本常用語中,清酒即有“清澈的酒”之意。這不免讓人聯想二者的關聯,近年來,不乏諸多研究者以史為鑒,論述日本清酒與中國古酒之間的淵源,清酒源起中國,已成為不爭之事實。
- 01 -
中國清酒,何時傳入日本?
根據相關的研究,目前主流觀點認為,在隋唐時期,在朝鮮人的引領作用下,中國文化向日本輸出,同時大批日本使者也開始來到中國,由此,將我國用曲釀酒的技術帶到了日本,推動了清酒產業和酒文化的發展。
至于在日本歷史中,何時出現“清酒”的記載,目前有兩大較早記述:
一是,記載于日本最早的地理志《大隅國風土記》中,根據書言,日本酒歷史可追溯到公元前三世紀,當稻米種植技術從中國傳到日本之后、九州近畿地方就出現了原始的造酒法,用嘴咬嚼蒸煮過的稻米數分鐘再吐到碗里發酵,這樣形成的酒叫“嚙酒”。但可以見得,此時僅僅記述了大米釀酒的過程,還不是“清酒”之名。
二是,記載于日本地方史的《播磨國風土記》,即首次出現了“清酒”(すみさけ)的記載,且文中還提到供奉神明的干燥米粒,因雨水浸濕而長霉,人們用這些米發酵釀酒。推算歷史,“清酒”在日本歷史中出現,在公元400-500年左右,這比中國清酒晚了千年。
![]()
《播磨國風土記》
這兩條記載分別從原料與技藝傳播、時間推演方面,證明了日本清酒實際緣起于中國。此外,從日本清酒文化本身來看,也足見中國文化對日本清酒的影響之深。比如,日本清酒的首席釀酒師從古至今都被稱為“杜氏”。可以想象,杜氏這一名的由來,正是仿自中國酒祖“杜康”。
因此,中國酒對日本清酒的影響很大,包括后來的黃酒,對清酒的發展也有相當的借鑒意義。河南新密的宋派酒莊主理人郭愛花曾說:“據其師傅郭鐸老先生回憶,上世紀70年代,日本首相田中角榮首次訪華時,曾特意問到中國黃酒‘雙頭黃’的生產情況”。足見,中國黃酒對日本酒業的映射。郭鐸,現已95歲高齡,為河南省級黃酒非遺傳承人。
![]()
日本清酒釀造歷史插圖
雖然清酒源于中國,但不可否認,清酒在日本之發展極為耀目,也受到了相當的推崇。在九世紀,日本清酒釀造技術初步形成后,就被納入了宮廷造酒之范疇,公元927年本律令政治法《延喜式》編撰完成,就明確記載了宮內省造酒司的清酒制法。10世紀初的《大寶律令》也記載了“醞法”制御酒。11世紀以后,清酒逐漸走入民間,不再局限于宮廷,京都、鐮倉等地出現了“酒屋”,清酒作為普通商品,開始上市流通,由此在日本生機勃勃。
- 02 -
鑒“宋派·清平樂”,讓清酒復歸中國
清酒之于中國,作為古老酒種的高光時刻,雖然被后世的黃酒和白酒風潮所覆蓋,但不意味著這一清酒文化的情愫被湮滅。時至今日,國內清酒仍舊是一個延續且煥發生機的酒種,尤其在受到日本清酒的文化沖擊以及清酒高端化趨勢的影響下,中國的酒品牌也開始基于本土優勢,打造出優秀的清酒產品,這是對商業市場的價值考量,也是對中國文化復興的積極作為。
如位于河南新密的宋派酒莊,就推出了具有中國特色的清酒品牌和產品,“宋派·清平樂”,從原料技藝、風味品質和文化內涵方面,展現出中國清酒的價值潛力。
![]()
宋派·清平樂 清酒
眾所周知,清酒釀造,重在原料,不同品種的米對清酒的酒質與風味影響很大,因此,在清酒釀造領域有“酒米”一說,也就是清酒專用米的意思。這種米的要求一般酒米千粒重 25-30g上下,富含淀粉并集中在米心,吸水力強,經蒸熟后內軟且富有彈性,這利于米曲霉的繁殖,更易于在發酵過程中溶解。
中國作為農業大國,稻米的品種不計其數,僅每年通過國家或省級審定的新品種就高達1000多種,這為國產清酒的釀造,提供了多樣的酒米資源。“宋派·清平樂”所采用的稻米原料,源于歷史悠久的“原陽古粳”。
提到“原陽稻米”,必不陌生,這是河南省響當當的原糧名片,也是全國聞名的水稻品種。河南原陽盛產稻米,根據《原陽縣志》的記載,距今已有2200多年歷史。東漢時期,原陽米已是宮廷專用米,所以一直有“貢米”之稱,而這一說法在1994年還曾受到“官方認可”,《人民日報》譽之為“中國第一米”。
![]()
原陽大米
宋派酒莊主理人郭愛花說:“作為河南人,雖常以麥面為主食,但提到原陽大米,這一抹河南米香總令人深為喜歡,總結來說,用其煮飯,能夠呈現出‘軟、筋、香、甜’四大特征,如果用它釀酒,我們經過試驗也尤其合適,主要原因在于其蛋白質和脂肪含量低,以及良好的吸水性,富含鉀、磷、鎂、鈣等礦物質,釀出來的清酒,在香氣上別具一格,同時蒸煮后外硬內軟,非常利于發酵的進行”。而且,原陽稻米同日本清酒釀造多用的酒米,都同為粳米這一品種。
清酒釀造講究磨米,用研磨機將大米的外層去掉,僅保留淀粉質的核心區,這就是清酒產品上所提到“割分?”,簡言之,就是“精白率”。如果研磨后,所留下的“米心”只有不足50%的精華,用其所釀成的清酒,就叫做“大吟釀”,是清酒中最高級的級別。對于“宋派·清平樂”而言,其精米率達到了46%。
![]()
清酒大米與食物大米的區別
如此精細的研磨,目的是為了去除了大米中脂肪和蛋白的含量,而最大限度保留淀粉質,這讓微生物的發酵過程更加單一,減少了脂肪、蛋白因發酵而產生的邪雜味,讓酒體更加純凈。而越是純凈的酒體,因米淀粉而轉化的醇酯香就越是凸顯,從而形成了清酒純粹中蘊含芬芳的高貴特質。
對于“宋派·清平樂”而言,除了考慮到原料的割分因素,還有采用了“低溫緩時發酵”的方式,要比常規的清酒發酵時間更長,從而讓酒體中生成的酯類、醇類等香氣物質豐富且品質極高。這一點可類比熬湯的過程,越是小火慢燉,越是品質上乘。如此得到的“宋派·清平樂”清酒,在風味上給人以純凈而素雅,白桃、櫻桃、香蕉、甜瓜等花果香,幽然而生,沁人心脾。
![]()
清酒的這種純粹之美,與其所承載的文化相得益彰。如前文所言,日本清酒,強調的是一種“侘寂文化”,追求簡約中有繁復、素雅中蘊華麗的生活審美。但對于中國文化而言,這種極致的簡雅,比日本實在更為精絕,登峰造極的時期,就在宋代。
比如,宋代所出現的單色釉瓷器,幾千年來,占據世界器物藝造的巔峰,在《中國審美文化史》一書曾評價,“(宋代)在陰柔、細膩、內向、儒雅等諸方面達到了一種登峰造極的地步”。再如,在文學哲學層面,宋代出現的姜夔、 吳文英等“清空派”,筆致清虛,意境空靈。
宋派品牌的基因,就在于宋代的雅的文化哲思,旨在以酒為媒回溯宋代這一美學之顛峰。具體到清酒產品,宋派所啟用的“清平樂”品名,也蘊含了深刻的傳統文化情思,并于清酒本身相映相輝。
![]()
何為“清平樂”?本為唐教坊的曲名,取漢樂府“清樂”“平樂”這兩個樂調而命名,后用作詞牌名,在宋詞中出現的極多。像晏殊有《清平樂》“金風細細,葉葉梧桐墜。綠酒初嘗人易醉,一枕小窗濃睡”;辛棄疾有《清平樂·村居》:“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誰家翁媼?”
馮古浦在西林相公席上詠《牡丹》曾說:“詩到清平能動主,花雖富貴不驕人”,雖然清平樂之詩詞,詩人不同、描繪各異,或靜水流深,或清婉秀麗,或簡潔明快,但都平淡質樸、含蓄雋永,細細品來,余味無窮,這其實正是清酒的境界。
因此,宋派·清平樂,從酒體的清雅芳醇,到文化的清平之境,形成了物質與精神的契合,傳遞出的是專屬東方的生活美學和哲學。
![]()
清酒的興起淵源,在于“清”,清酒的獨特之處,也在于“清”,而對“清”的理解、審美、體悟,中國人可更勝一籌,“宋派·清平樂”堪為一種樣板,它從物產風味與人文品味兩重角度,詮釋出中國清酒的潛力,讓清酒復歸中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