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國江城吉林市依江而興,除浪花疊錦的松花江外,城區內還有溫德河、尼什哈河等支流注入,加之清初城垣周遭的泡澤水系,自古就不缺橋梁。然而在晚清修建跨江浮橋之前,能夠進入典籍記錄的橋梁并不多,尤其是在吉林城城垣之內的橋梁,更是少之又少,似乎寸土寸金的城市內,只有曲折盤桓的胡同和鱗次櫛比的房屋存在。
清代的吉林城經歷過數次擴建,最后一次擴建后,城內大致為今南京街、光華路、順城街、松花江合圍區域。此區域由清初木城為原點,史載“松木墻外周圍有池,池外即為外城,壘土墻為邊”。由此可知清代吉林城分內城、外城,內外城之間有護城河。直到清乾隆七年吉林城第一次擴建之后,內城才被廢除。根據史料推測,這道護城河大致位于今北大街和和龍街之間。另外清代中期,吉林城內牛馬行街一線還有一條小河;清代后期,福綏門內還有排水河道。有水道自然有橋梁。
據《吉林外紀》中記載,清道光年間,吉林城內有兩座官修橋梁:遵法板橋一座,在城內將軍公署南,官項修建;板橋二座,一在城小東門內糧米行街東南隅。除官方出資修建的橋梁之外,吉林城內是否還有其他的橋梁,目前尚不得而知。這些城內橋梁的影像資料極少,目前僅在晚清時印刷的《中東鐵路大畫冊》中見到一座城內木橋,至于老照片中的木橋是否即是《吉林外紀》記載的二橋,還有待進一步考證。
在解放前的老地圖中,清代吉林城城區內還有一些帶有“橋”字的地名,顯示標注處曾經有過橋梁。如在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手繪《吉林城八門圖》中,吉林城西側翠花胡同與財神廟胡同之間(今橋頭胡同與北京路交匯口)就標有“橋頭”字樣,顯然此處曾有一座橋梁。鑒于此處臨近福綏門(水門洞子),因此推測橋梁跨越的可能是當時城內的排水溝渠。
另外,在1928年發行的《吉林街市圖》和偽滿時期刊印的《吉林街市圖》中,位于今河南街南側富裕胡同(《吉林城八門圖》中富裕胡同被標注為弓箭胡同)與民意胡同交匯附近,標注著“洛鍋橋胡同”。此胡同為南北走向,呈閃電狀,中部與富裕胡同有重合部分。“洛鍋”即“羅鍋”,是吉林百姓對拱橋的俗稱,用其標注地名,似在記錄在早年間,這里有過一座拱形橋梁。
由于民國初年開啟的城市建設,清代吉林城垣內的水道逐漸填平,包括碼頭棧橋在內的所有橋梁也被相繼拆除。到吉林市解放時,清代城垣區域內也只有道路和房屋了——當年的橋頭之名只存在于一些老居民的口語中。至于洛鍋橋,早被羅鍋橋(攬轡橋)搶走了風頭,隨著胡同本體的消失,很快連地名也漸漸被人們遺忘了。
![]()
![]()
![]()
![]()
特別鳴謝辛野先生、賈大為先生對本人撰寫此文給予的支持和鼓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