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編號:F20250514
心理信息共享專刊
本文系咖啡心理英語小組翻譯 第 1042 篇文章
你身邊是否有這樣的人:
渴望親密,卻總在關系中橫沖直撞;
害怕被拋棄,卻總在愛中先開口傷人;
一面哭喊著“別離開我”,一面又把人推得越來越遠......
這種讓人費解的反復、極端、劇烈的情緒波動,其實并非“作”或“難搞”,而可能是——邊緣型人格障礙(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 下文簡稱BPD)在作祟。
BPD是一種常被誤解、嚴重且持續性的精神障礙。
研究顯示,BPD不僅患病率高,大約10%的BPD患者最終會因自殺而離世,其帶來的社會與情感成本大約是重度抑郁癥的兩倍。
今天這篇文章,能讓你對“邊緣型人格”有一個更溫柔也更深刻的認識。
![]()
什么是邊緣型人格?
“邊緣型人格”這一概念誕生于20世紀50至60年代,當時奈特、梅因、弗羅施以及格林克等學者開始記錄一些癥狀介于神經癥和精神病之間的患者。
這些患者通常不會出現幻覺或妄想,因此不能被認為是精神病,但他們也不具備神經癥患者那樣的穩定性;正如心理分析家麥克威廉斯所說,他們唯一穩定的就是其顯著的不穩定性。
布拉德利和韋斯滕借用了克萊克利的說法,認為邊緣型患者僅僅擁有一副“理智的面具”。
1975年,哈佛大學的約翰·岡德森(John Gunderson)與瑪格麗特·辛格(Margaret Singer)一起,首次將BPD確立為一種獨立的精神障礙。
1980年,BPD被正式納入《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DSM)。
岡德森的研究強調了患者在人際關系中的高度敏感性,即其對人際互動的劇烈反應。
克恩伯格對“邊緣型人格結構”概念的拓展,也極大地推動了對該障礙心理動力學機制的理解。
![]()
盡管關于邊緣型患者的研究和治療已有大量文獻,但現代文獻對該障礙的一個核心特征卻關注甚少:
患者所表現出的自我矛盾、悖論性和自我破壞行為。
BPD最顯著的悖論在于,患者最害怕的是被拋棄,但他們的行為卻幾乎必然導致這種結局。
因此,邊緣性人格障礙本質上是一種“自我矛盾的障礙”。
理解這種心理動力機制,不僅有助于臨床診斷,更能為治療提供關鍵方向。
邊緣型的循環心理動力學
自上世紀70年代以來,心理學界提出了多種關于邊緣型人格障礙(BPD)的心理動力學解釋。
其中,客體關系理論指出:BPD患者往往會將童年時期與主要照護者之間的互動模式“內化”下來,并在成年后反復復制到親密關系中。
著名精神分析學家克恩伯格在這一理論的基礎上,深入研究了移情與反移情現象,革新了相關治療方法。
1977年,心理學家保羅·瓦赫特爾(Paul Wachtel)提出了一個深刻的概念:循環心理動力學(Cyclical Psychodynamics)。
他指出,邊緣型人格障礙患者常常不自覺地引發自己最害怕的結果。
![]()
以下是一個簡短的案例:
美琪與男友交往了八個月。一開始,兩人的感情濃烈,然而沒過多久,她就開始懷疑男友的忠誠。
她會對一些原本平常的互動過度反應:如果男友沒有在短時間內回復信息,她就會指責他出軌,或者故意忽視她。兩人經常因此吵架。
而每當男友試圖安撫她,表達愛意、渴望更進一步時,她卻冷淡回避,反而將他推開。
即便兩人短暫恢復平靜,美琪也總會找茬挑釁,比如批評男友、指責他的缺點,甚至徹底疏遠對方。
最終,男友無法再承受這種混亂,盡管他依然愛她,卻無法想象在這種不穩定的關系中生活下去只能選擇分手。
美琪心碎,卻也疑惑:
他為什么要走?為什么要在她最脆弱的時候放棄她?
這個案例展示了邊緣型人格障礙的核心自我矛盾:
極度害怕被拋棄,卻反復制造讓人想離開的情境。
她渴望被愛,但她的行為方式卻讓健康的親密關系變得不可能,因為沒有一個常人能忍受隨時可能被當做一個壞人懷疑。
同時,這也體現出一種常見的心理防御機制——施虐者認同(Identification with the Aggressor)。
盡管是美琪的行為導致分手,她卻將責任歸咎于男友,這種“受害者與加害者角色倒置”的防御機制,最早由精神分析學家山多爾·費倫齊(Sándor Ferenczi)提出,在BPD患者中非常常見。
![]()
如何理解邊緣型的自我矛盾
為什么BPD患者會有如此矛盾的行為?
原因在于他們常常被兩種強烈的焦慮情緒所驅動。
一種是“被拋棄的焦慮”,這是最常被注意到的;
另一種是“過度融合的焦慮”,即對親密關系本身的恐懼。
邊緣型患者陷入了一個兩難境地:
一旦與人靠近,就會激發其對親密的恐懼;
而當關系疏遠時,他們又會陷入被拋棄的創傷體驗。
正因如此,他們在關系中不斷搖擺:
太近覺得窒息,太遠又感到絕望。
于是,患者的親密關系對象,尤其是伴侶,被置于進退兩難的境地——靠近會被推開,疏遠又會被指責冷漠無情。
這是一種經典的“雙重束縛”情境。心理學家貝特森等人指出,處于這種狀態下的人會產生強烈的挫敗感、混亂和“快要瘋了”的感受。
最終,邊緣型患者通過“循環心理動力學”機制,不可避免地達成了他們最恐懼的結局:
雖然他們口口聲聲渴望親密與愛,卻最終摧毀了這一切。
如果這種內心沖突未得到有效處理,這種循環將無止境地重復下去。
![]()
?最后的話:
邊緣型人格障礙的顯著特征,是一方面渴望親密,另一方面又因對親密的恐懼而不斷自我破壞。
這種在“靠近”與“逃離”之間反復拉扯的內心沖突,使得患者常常身心俱疲,也讓與他們相處的人感到困惑乃至受傷。
可以說,邊緣型人格障礙本質上是一種“悖論性的人格障礙”——看似不講邏輯,實則背后藏著極度真實的情緒痛苦與創傷記憶。
對于與BPD患者相處的人來說,理解這些“看似矛盾”的行為背后的邏輯,是建立關系的重要一步。
而對于患者本身來說,也許在治療的支持下,逐漸學會安撫內心的恐懼、找到更健康的親密方式,是一段值得期待的旅程。
End
作者 |馬克·L·魯法洛(Mark L. Ruffalo),社會工作碩士、精神分析博士,是中佛羅里達大學醫學院的精神病學助理教授,同時也是塔夫茨大學醫學院精神病學的兼職助理教授。
一杯咖啡全媒體編輯部進行修改和增刪。
翻譯 |一杯咖啡英語心理編譯小組 花茶(229)
校對 |一杯咖啡英語心理編譯小組 楊小楊
編輯 |一杯咖啡全媒體編輯部編輯 Neko
聯系 |一杯咖啡全媒體編輯部郵箱coffeepr@qq.com
再推薦你幾篇好文章
關注本公眾號,回復【會員】,加入一杯咖啡會員社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