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的悖論:論伴侶關系中的“共生絞殺”及其心理動力學溯源。
親密關系是人類情感世界的核心場域,它既孕育著極致的滿足,也潛藏著深層的危機。一種被稱為“共生絞殺”的關系模式,尤為深刻地揭示了愛的悖論:始于雙向奔赴的親密融合,何以最終演變為彼此窒息的結構性困局?從心理動力學的視角審視,這一過程的演變并非偶然,而是個體早期客體關系模式在成年親密關系中的強迫性重復,是一個從尋求滋養的共生滑向彼此毀滅的絞殺的悲劇性路徑。
從共生到絞殺——關系病理化的演進邏輯
“共生”本身在人類發展早期具有積極的適應意義。瑪格麗特·馬勒的分離-個體化理論指出,嬰兒在生命最初數月處于正常的共生期,其與母親融為一體,以此獲得生存所需的安全感與心理滋養。在成人親密關系中,健康的共生體現為一種深刻的依戀與情感聯結,是“我們”這個共同體得以構建的基礎。雙方在相互依賴中感受到歸屬與力量。
![]()
然而,當這種共生失去了邊界與相互尊重的基礎,病理性的轉折便開始發生。關系的重心從“我們”共同成長,悄然滑向“你必須與我一致”。此時,共生便走向了其反面——絞殺。絞殺的本質,是一方或雙方無意識地試圖將對方作為自身延伸的一部分進行控制與使用,剝奪其作為獨立個體的完整性。其演進邏輯清晰可辨:起初是以愛為名的關心與擔憂,進而發展為對伴侶時間、空間、社交與思想的滲透與干涉,最終通過情感勒索(如愧疚、指責)使其徹底服從。在這個階段,關系不再是一個滋養性的容器,而演變成一個封閉的、壓抑的系統,其中一方的自我生長以另一方的自我萎縮為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