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有個內居者
黎荔
![]()
人皆有一個“自己”,居于身內。這"自己"究為何物,向來眾說紛紜。或曰靈魂,或曰意識,或曰精神,其實皆不甚了了。我姑且稱之為“內居者”。
內居者之存在,人皆能覺而不能言。譬如清晨初醒,睡意尚未全消,忽覺有物在內中蘇醒,這便是內居者了。它比我們醒得更早,也比我們睡得更遲。人死之后,它究竟何往,無人知曉,但活著的時候,它確確實實盤踞在每個人的身體里,就像一只沉默的蜘蛛,蹲在網中央,連通六路,靜觀一切。
曾在路邊見過一個瘋子,蓬首垢面,在街角喃喃自語。路人避之唯恐不及,兒童擲石戲之。瘋子亦不惱,只是愈發高聲地與自己辯論。細聽之,竟頗有條理。他身體里的那個內居者,想必是清醒得很,只是與外界的聯系斷了線,遂成此狀。瘋癲者,不過是內居者與外界失和所致罷了。我們這些所謂的正常人,又何嘗不是時時在與自己爭執呢?
內居者之寶貴,在于它是個體唯一不可剝奪的財產。金銀財寶可被劫奪,房屋田產可被沒收,惟有此內居者,只要一息尚存,便無人能奪。牢獄中的囚徒,鐐銬加身,行動不得自由,而他的內居者卻可翱翔九天之外。病榻上的患者,肢體不能動彈,而他的內居者仍能神游八極。此所以古往今來,暴君可以殺人,卻殺不死思想;牢籠可以囚人,卻囚不住心靈。
然而,世人多不善待此內居者。人們終日奔波勞碌,為口腹之欲,為名利之求,內居者饑渴欲死,卻無人過問。有些人因緣際會成了富翁,由此聲色犬馬、大肆揮霍,把錢花到最后他自己都覺得沒意思了,什么都引不起他的興趣了。他覺得人生不過就這樣,不知道還能做什么,沒有了任何的追求。其實,能有空虛感的富人,并不能算真正的富人,因為他們物質富裕,卻精神貧乏。精神之所以貧乏,最根本的原因是他們的人生目光僅止于此而已。他們可能什么都擁有了,卻總覺得少了些什么。這便是內居者餓極了的呻吟。人若不滋養自己的內居者,即使擁有全世界,也不過是一具行走的皮囊罷了。
內居者需要養料。好書是好養料,好音樂是好養料,靜思默想亦是好養料。我認識一位老園丁,識字不多,卻對自己的花草了如指掌。每當他俯身修剪花枝時,眼中閃爍著一種奇異的光彩。他的內居者,便在那些花開花落間得到了滋養。我還曾在街頭看見過一個鞋匠,一邊修補破鞋,一邊輕聲哼唱。那調子并不悅耳,卻自有一種動人的力量。他的內居者,在那針線歌吟中得到了安頓。
現代人尤其容易忽視內居者。城市喧囂,人心浮動,手機屏幕閃爍不停,各種信息如潮水般涌入。人的注意力被撕成碎片,內居者被擠到角落,日漸萎縮。我曾在地鐵上觀察眾人面容,十之八九盯著手機,眼神空洞。他們的內居者,此刻在想些什么?怕是連他們自己也不知道。人成了信息的容器,卻忘了容器中,還應有一個活生生的“自己”。我們內在的部分,與天地、宇宙是共通的。
內居者亦有強弱之分。強健的內居者,能在逆境中保持清醒;而孱弱的內居者,即便身處順境,也惶惶不可終日。魯迅先生的內居者想必是極強健的,故能在“風雨如磐暗故園”之際,仍發出振聾發聵的吶喊。而當今許多人,物質豐足,衣食無憂,精神卻貧瘠得可憐,稍有風吹草動,便六神無主,魂不守舍,此乃內居者孱弱之故。
人該如何對待自己的內居者?首先要承認它的存在,繼而與之對話。夜深人靜時,不妨沉潛之、探問之,久而久之,內居者便會回應。其次要給它留出空間,不要用瑣事將它填滿。最后要給它適當的養料,使其日漸豐盈。
內居者是我們最后的堡壘,也是最初的出發點。善待它,便是善待自己;忽視它,便是對自己最大的殘忍。人終有一死,當身體化為塵土,內居者回歸天地不知所終。但在活著的時候,能與自己的內居者和睦相處,呼吸領會之際,同頻共振,大約便是人生最大的幸事了。
![]()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