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婷媽
帶娃的時候是不是總愛說“你真棒”“你真聰明”?孩子搭好積木,夸一句“真棒”;考試考得好,說一句“真聰明”。
我們覺得是在鼓勵孩子,可時間長了會發現,有些孩子聽到這些話會越來越得意,一旦遇到點困難就蔫了,還會問“我不棒了嗎”“我不聰明了嗎”。
![]()
其實,“你真棒”“你真聰明”這種話,就像給孩子戴了頂虛飄飄的帽子,好看是好看,卻不扎實。
真正能幫到孩子的鼓勵,得說得具體、說得實在,讓他知道“我哪里做得好,以后該咋做”。
1、別總說“你真棒”,模糊的夸贊會讓孩子找不準方向
“你真棒”這句話,聽著挺好聽,可孩子根本不知道自己到底棒在哪。是搭積木的創意棒?還是堅持搭完的耐心棒?他搞不清楚,只會覺得“只要別人夸我棒,我就是好的”。
鄰居家的小雨就是這樣,每次畫畫只要媽媽說“真棒”,她就高興得蹦起來;可要是媽媽沒說話,她就會噘著嘴問“我畫得不好嗎”。有次老師讓她改改畫,她當場就哭了,說“我媽媽說我畫得棒,你為啥讓我改”。
![]()
小雨媽媽這才意識到,模糊的夸贊讓孩子只在乎“別人覺得我棒不棒”,卻不知道“哪里能做得更好”。
而小區里的樂樂,他媽媽從不輕易說“真棒”,而是說“你今天把顏色涂在線里面了,比上次仔細多了”“你這朵花的花瓣畫得像真的一樣,很有想法”。樂樂聽到這些話,會笑著說“我下次還能畫得更仔細”。
你看,模糊的夸贊就像給孩子指了個模糊的方向,他不知道該往哪使勁;具體的夸贊才像給孩子畫了張地圖,讓他清楚“我哪里做得好,下次咋做能更好”。
2、少說“你真聰明”,多夸孩子“你真努力”
總說孩子“聰明”,會讓他覺得“我做得好是因為我聰明,不是因為我努力”。一旦遇到他搞不定的事,就會想“我肯定不聰明了”,然后干脆放棄。
李姐的兒子小宇就是這樣,數學題做得快時,李姐總說“你真聰明”,結果有次遇到道難題,小宇想了五分鐘就扔筆說“我不聰明了,做不出來”。李姐急得說“你再想想啊”,可小宇就是不肯動腦子。
后來李姐改了說法,小宇就算沒做出來題,她也會說“你剛才試了三種方法,這種鉆研的勁兒特別好”。慢慢的,小宇遇到難題不再急著放棄,而是會說“我再試試別的辦法”。
![]()
其實,“聰明”更像天生的,孩子沒法控制;可“努力” 是后天的,孩子能說了算。
別總把“聰明”掛在嘴邊,多說說孩子的努力:“你今天練了半小時鋼琴,比昨天熟練多了”“你反復查字典把這個字認會了,真有耐心”。讓他知道“做得好不是因為天生聰明,是因為我肯努力”,這樣遇到困難他才會想著“再努力試試”,而不是“我不夠聰明”。
3、夸細節、說過程,讓孩子知道“我能掌控自己的進步”
真正有用的鼓勵,得像剝洋蔥,一層一層說清楚:孩子做了啥具體的事?用了啥方法?有啥小進步?這樣他才會明白“我的努力能帶來改變,我能掌控自己的進步”。
阿敏帶女兒就很會這招,女兒第一次自己穿鞋帶,穿得歪歪扭扭,阿敏沒說“真棒”,而是說“你今天自己試著穿鞋帶了,雖然有點歪,但比昨天只會拽著鞋帶晃強多了,媽媽像你這么大的時候還不會呢”。女兒聽了特高興,第二天主動說“媽媽,我再試試,肯定能穿直”。
阿敏說,孩子需要的不是一句輕飄飄的夸贊,而是讓她知道“我的嘗試和努力被看見了”。
![]()
反觀有些家長,孩子稍微做點事就喊“真棒”,結果孩子覺得“我隨便做做就能被夸,不用太認真”。
夸孩子的時候,試著說得細一點:他搭的積木有特別的造型,就說“你這個城堡的塔尖用了三角形,看著真穩固”;他幫你拿東西,就說“你看到媽媽手里拎著東西,主動過來幫忙,真懂事”。
這些具體的話,會讓孩子覺得“我的每個小努力都被看見,我能做得更好”。
夸孩子不是圖省事說句“真棒”“真聰明”就完了,得花點心思,說得具體、說得實在。模糊的夸贊像棉花糖,吃著甜,吃完啥也沒剩下;具體的鼓勵像米飯,看著普通,卻能給孩子實實在在的力量。
![]()
試著多看看孩子做事的過程:他是不是比上次更認真了?有沒有用新的方法?哪怕進步只有一點點,也說出來。
慢慢你會發現,孩子不再只在乎“別人夸不夸我”,而是會自己跟自己比,想著“我下次能做得更好”。
(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我是@婷媽alan,國家認證育嬰師、家庭教育講師,致力于小故事中分享育兒經驗,歡迎關注我,一起陪伴孩子成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