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07年的“中國古代十大名將”評選活動中,被稱為“韋虎”的韋叡是兩晉南北朝時期唯一入選的一代名將。韋叡(442—520年),字懷文,京兆杜陵(今陜西西安)人。齊朝末年曾任上庸太守,從梁武帝蕭衍起兵。他足智多謀,“多建策,皆見用”,深受梁武帝器重,是梁武帝征討四方、平定天下的得力助手。韋叡打仗,能攻善守,膽識過人;韋叡領兵,善撫士卒,軍法嚴明。北魏人害怕他,稱他為“韋虎”。
![]()
韓叡
毛澤東對韋叡的生平事跡尤感興趣,他在讀《南史·韋睿傳》時,在該傳的天頭上畫了四個圈,特意標寫了“梁將韋叡傳”五個大字。該傳不過三千字,卻是毛澤東留下批注最多的一篇歷史人物傳記,通篇濃圈密點,層層批注,僅文字批注就多達25處,處處透露出對韋叡其人的贊賞之意。毛澤東稱贊韋叡是有劉秀、周瑜之風的一代名將,并號召“我黨干部應學韋叡作風”。
《南史·韋叡傳》載:梁武帝蕭衍任雍州刺史時,韋叡即遣其二子自結于梁武帝。后梁武帝“兵起檄至,叡率郡人伐竹為筏,倍道來赴,有眾二千,馬二百匹。帝見叡甚悅,撫幾曰:他日見君之面,今日見君之心,吾事就矣”。可見韋叡與梁武帝關系之深。
在南朝齊、梁政權交替的時候,北方鮮卑族建立的北魏王朝趁機舉兵南下,占領了淮南大片地區。天監四年(505年),韋叡奉命督率眾軍,西進發動了收復軍事重鎮合肥(即今安徽省合肥市)的戰爭。他首先命令前軍先鋒進攻敵軍重兵把守的合肥前哨陣地小峴城(在今安徽含山之北),結果數日不下。韋叡聞報,只帶領少數親兵飛馬趕到前線,同先鋒一起繞著守軍圍柵觀察地形,分析敵情,商議破城良策。
![]()
鮮卑族
《南史·韋叡傳》說:“叡遣長史王超宗、梁郡太守馮道根攻魏小峴城,未能拔。叡巡行圍柵。”毛澤東在此處加旁圈,并在天頭上畫了三個大圈,批注曰:“躬自調查研究。”強調將領要親自調查地形和研究敵情。
正當此時,“魏城中忽出數百人陣于門外,叡欲擊之”。毛澤東在此處加旁圈,并批注:“以眾擊少。”因為對方只有幾百人,正好集中優勢兵力,以眾擊寡。但是諸將膽怯,“諸將皆曰:‘向本輕來,還接甲而戰。’叡曰:‘魏城中二千余人,閉門堅守,足以自保。今無故出人于外,必其驍勇,若能挫之,其城自拔。'”毛澤東在“今無故出人于外”加旁圈,在天頭上畫了三個大圈,并批注曰:“機不可失。”打仗要抓住戰機,挫其精銳,則城自陷。“眾猶遲疑,叡指其節曰:‘朝廷授此,非以為飾,韋叡執法,不可犯也!’乃進兵,魏軍敗,因急攻之,中宿而城拔。”毛澤東對“朝廷授此,非以為飾,韋叡執法,不可犯也”逐字加旁圈,批注曰:“決心。”韋叡若沒有決心,那就很難取得這次初戰的勝利,并攻下小峴城了。
![]()
魏軍
韋叡乘勝進攻魏軍駐守之合肥城。合肥地勢險要,城池堅固,易守難攻,魏軍又在東西兩面分筑兩座小城,派重兵把守,與合肥形成掎角之勢。韋叡親臨前線觀察之后,決定首先攻克東西二城,使合肥守軍陷于孤立。正當攻守雙方激烈廝殺之際,北魏的五萬援軍趕來,欲前后夾攻梁軍。南梁眾將見北魏援軍勢重,害怕不敵,請求韋叡上奏朝廷增兵助戰。但韋叡不同意,他說:“賊已至城下,方復求軍。且吾求濟師,彼亦征眾。‘師克在和’,古人之義也。”韋叡的意思,臨戰請援,時間不允許,應該積極應戰。毛澤東對這段話也加了旁圈,批注:“以少擊眾。”即使敵眾我寡,只要同心協力,同樣也可以以少擊多。在韋叡的激勵之下,南梁將士人人奮勇,個個死戰,一舉擊潰北魏援軍,并挾著戰勝余威,迅速攻克東西二城,只剩下合肥一座孤城,晝夜攻打,但久久不能攻下。
韋叡見強攻難以奏效,便下令停止進攻,于是“叡案行山川”。毛澤東在《南史·韋叡傳》中加了旁圈,天頭上畫了三個大圈,又一次批注:“躬自調查研究。”他還在批注“躬自”旁加了套圈,“調查研究”四字旁加了單圈。可見,毛澤東強調在前線直接指揮作戰的將領一定要親自摸清敵情,弄清山川地形,才能提出正確的作戰方案。經過考察,韋叡“曰:‘吾聞汾水可以灌平陽,即此是也’,乃堰淝水,傾之,堰成水通,舟艦繼至”。當淝水堰立,“使軍主王懷靜筑城于岸守之,魏攻陷城,乘勝至叡堤下。軍監潘靈祐勸叡退還巢湖,諸將又請走保三義。叡怒曰:‘將軍死綏,有前無卻。’因令取傘扇麾幢樹之堤下,示無動志”。綏,退卻的意思,意為帶兵的人死在畏怯退卻上,只有前進不退卻,只有勇者才能以少擊眾。在此處,毛澤東加了旁圈,批注云:“以少擊多。”在這四個字旁再加圈。這四個字無疑是對韋叡膽識過人、臨危不懼的表彰。
![]()
毛澤東
到了決堤放水之日,隨著韋叡手中令旗一揮,滾滾河水奔騰而下,合肥城外頓時波濤洶涌,城墻在巨浪持續不斷的沖擊中,轟然倒塌了幾十丈。梁兵乘戰艦舢板攻入城內,斬殺魏軍守城主帥,俘虜魏軍一萬多人,殺死不計其數,占領了合肥全城。韋叡入城之后,先引流退水,安撫百姓,穩定秩序,然后修復城墻,親自鎮守。
合肥之戰是南北朝歷史上著名的攻堅戰役之一,通過這場戰爭,南梁收復了淝水以東、淮河以南大部分地區,扭轉了開國以來軍事上處于劣勢的局面。而韋叡經此一戰,名揚天下,威震北方。從此北魏軍隊中長久流傳著一首歌謠:“不畏蕭娘與呂姥,但畏合肥有韋虎”,“蕭娘”指南梁此次北伐的總統帥蕭宏,“呂姥”指南梁另一路主將呂僧珍,兩人都因怯敵畏縮不前,受到了魏軍戲贈以婦人衣裳的侮辱和嘲笑。而韋叡的綽號“韋虎”,也出自這一歌謠。在合肥之戰前后,韋叡每次戰斗之前都親臨前線考察山川地形、敵我態勢,進行深入調查研究的作風,給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生大力提倡調查研究并身體躬行的毛澤東,兩次重復批注“躬自調查研究”,以表達對韋叡這一作風的贊賞和推崇。
![]()
合肥之戰
韋叡在攻打合肥戰役的整個過程中,處處都能以身作則,身先士卒。在拿下合肥班師回朝時,由于兩軍相距很近,擔心為魏軍所追襲,韋叡遣輜重居前,自己乘小輿殿后。魏人憚于韋叡威名,望之不敢逼近,梁軍全軍而還。
韋叡攻克合肥后,“所獲軍實,無所私焉”,這與梁將曹景宗貪財好色的作風迥然不同。毛澤東在這里逐字加旁圈,天頭上批了“不貪財”三個大字。
天監五年(506年)秋,北魏恥于合肥之敗,派中山王元英率兵數十萬,號稱百萬,大舉伐梁。《南史·韋叡傳》稱:“魏中山王元英攻北徐州,圍刺史昌義之于鐘離,眾兵百萬,連城四十余。”毛澤東在“眾兵百萬連,連城四十余”處逐字加旁圈,并加批注:“雖眾,何所用之。”人多,不一定管用,打仗還得靠智慧和勇敢。南梁淮水一線守軍主帥、梁武帝六弟蕭宏未戰先逃,致使全軍潰敗。元英揮軍渡過淮水,包圍北徐州刺史昌義之部于鐘離(今安徽鳳陽東北),晝夜攻打。昌義之一日數次飛書告急,梁武帝趕忙調集兵馬前往增援。韋叡受命從合肥出發,星夜兼程趕往前線,與先期到達的另一路援軍曹景宗部會合于淮水之濱的邵陽洲。《韋叡傳》稱“叡自合肥經陰陵大澤,過澗谷,輒飛橋以濟師。人畏魏軍盛,多勸叡緩行,叡曰:‘鐘離今鑿穴而處,負戶而汲,車馳卒奔,猶恐其后,而況緩乎。’旬日至邵陽洲”。毛澤東在這一段文字的開頭,批注道:“敢以數萬敵百萬,有劉秀、周瑜之風。”
![]()
王元英
邵陽洲是元英號稱百萬之眾的大本營,連營四十座,旌旗如林,聲勢浩大。韋叡抵達后,一改曹景宗筑壘固守、不敢輕進的方針,采取出奇制勝的策略,夜間指揮士兵在營前二十里的地方挖掘長塹,遍栽鹿砦,以隔斷北魏軍隊大本營與圍困鐘離部隊之間的聯系。天亮以后,元英見一座新城聳立眼前,大吃一驚,以杖擊地道:“難道南梁有神兵相助嗎?”派勇冠三軍的大將楊大眼率一萬多騎兵前來攻城。韋叡在城前結車為陣,暗伏兩千弓弩手于陣中。楊大眼騎兵一擁而上,梁軍弓弩手萬箭齊發,上射人身,下穿甲馬,魏兵死傷慘重,楊大眼也被射中右臂,棄槍拍馬,落荒而逃。元英不勝憤怒,第二天親自出馬,督軍攻城。平常身體瘦弱不能騎馬的韋叡也端坐木輪車,手持竹如意,指揮軍隊迎戰。雙方只殺得天昏地暗,日月無光,激戰了一整天不分勝負。元英見以眾擊寡竟難以取勝,怒火沖天,夜間再次發起攻擊,韋叡扶杖親臨城頭,冒著如飛蝗一般的亂箭督軍反擊,元英不禁為之氣餒,只好鳴金收兵。
北魏軍在圍困鐘離時,于淮河上架起兩座浮橋,南通邵陽洲,作為南北通道接濟圍城部隊,輸送糧草給養。橋上兩邊圍以木柵,派駐士兵日夜巡守。為了全殲邵陽洲上的魏軍,韋叡經過認真觀察和仔細研究之后,決定運用火攻,斬斷這一通道。天監六年(507年)三月,正是春汛時期,淮水暴漲,幾與橋平。韋叡招募軍中精通水性的壯勇組成敢死隊,乘大型斗艦繞到敵后,然后分駕小舟,裝滿用魚油浸泡過的茅草,飛駛兩座浮橋下,縱火焚橋,恰在這時大風驟起,風借火勢,火助風威,一時水面一片通紅,煙焰彌天。敢死隊早已棄船登橋,拔柵斫木,瞬間柵毀橋墜,順水漂流。南梁后續水軍乘高船斗艦,冒煙突火,封鎖了水面。韋叡從正面指揮軍隊發起攻擊,梁兵莫不以一當十,大呼競進。在梁軍的水陸夾擊和凌厲攻勢面前,“魏人大潰,元英脫身遁走。魏軍趨水死者十余萬,斬首亦如之。其余釋甲稽顙,乞為囚奴,猶數十萬”。毛澤東對《韋叡傳》中的這些描述逐字加旁圈后,批注曰:“百萬之眾皆盡。”
元英、楊大眼見大事不好,率領殘兵敗將拼命突圍而走,圍城部隊失去后盾,也紛紛撤圍退兵。堅守鐘離城達一百多天的昌義之悲喜交加,連聲叫道:“真是又活了一世啊!又活了一世!”再也說不出別的話來。在守城期間備受煎熬的鐘離全城軍民更是欣喜若狂,夾道歡迎韋叡入城。
邵陽洲一役是南梁在繼合肥之戰后又一次取得重大勝利的戰爭,韋叡也因功封侯,任右衛將軍。他在這次戰役中所表現出來的杰出指揮才能和敢于以少擊多、以弱克強的非凡膽識和勇氣,也受到了后世的高度贊賞。也正因為此役,2007年4月華夏歷史網在評價杰出歷史人物時,將韋叡與孫臏、李牧、衛青、霍去病、周瑜、郭子儀、徐達等相提并論,列為中國古代十大天才名將。
![]()
孫臏
韋叡為帥,十分注意內部的和諧與團結,強調全軍上下要同心同德。在合肥戰役前,大將胡景略與前軍主將趙祖悅之間發生矛盾,互相忌恨不已。一次兩人竟然公開爭吵,胡景略氣得臉色發青,咬齒出血,趙祖悅也怒目而視,勢不兩立。韋叡深知大敵當前,將帥不和,必起禍端,于是便把胡景略請來,擺下宴席,親自把盞,勸說胡景略以大局為重,切勿慪氣私斗,并專門派人同樣勸說趙祖悅。胡、趙二人在韋叡的勸說下深自慚愧,最終消除了怨恨隔閡,在以后的作戰中相互協助,共同取得了戰役的勝利。另一大將曹景宗為人爭強好勝,自己為一介赳赳武夫,卻喜歡附庸風雅,但在看書寫字時自己看不懂不會寫的地方,從不屑于詢問別人,自己便望文生義,或者自創讀音,或者自造新字,在滿朝文武面前從來都是居功自傲,絲毫不知恭謹謙讓。但他唯獨對韋叡特別敬重,待以師友之禮。韋叡對曹景宗也是以禮相待,用其所長,避其鋒芒。鐘離之戰結束后,守城主將昌義之十分感激韋叡揮軍兼程救命之恩,在宴請韋叡和曹景宗兩路元帥時,設20萬錢作為賭注,讓二人喝盧呼雉,進行賭博以決勝負,勝者即為20萬錢的主人。實際上是想以此做法,酬報二人之恩。只見曹景宗一挽袍袖,先擲得雉,韋睿又微微一笑,后擲得盧。本來以盧贏雉,韋叡趁二人不備,趕緊一展袍袖,蓋住賭局,撥反一子竟作塞,故意輸給曹景宗,然后撫掌大笑說:“真是奇事!”昌義之識破韋叡機關,但不明說,心中感嘆韋叡的寬容大度。戰后,曹景宗與其他將領爭相派人向朝廷告捷獻功,只有主帥韋叡鎮靜自若,告捷文書最后送達。
![]()
曹景宗
毛澤東對韋叡這些做法特別贊賞,批下“干部需和”的評語。毛澤東通過比較韋叡與曹景宗這兩個將領,認為曹景宗只是一名好色貪財的勇將,這種人不是不能用,但得防著點,限制使用,所以他批注說:“曹景宗不如韋叡遠矣。”盛贊韋叡為人謙遜,豁達大度,不貪財色,能團結部下,將這一作風列為“我黨干部應學韋叡作風”的重點之一。
韋叡既好客又愛護部屬,《韋叡傳》稱:“叡每晝接客旅,夜算軍書,三更起張燈達曙,撫循其眾,常如不及,故投募之士爭歸之。所至頓舍修立,館宇藩籬墉壁皆應準繩。”他能勤奮持事,主動關心別人。毛澤東在這段話旁逐字加圈,并批注曰:“勞謙君子。”勤勞而又謙遜,才能團結人,保持隊伍的戰斗力,并吸引更多有謀之士圍繞在自己身邊。
但是,膽大如虎的韋叡在行軍作戰時,也有露怯示弱的一面。天監七年(508年),韋叡奉命統領各軍支援安陸(今湖北安陸市),以防魏軍南襲。他下令深挖護城河,加高加厚城墻,并修筑高樓晝夜瞭望敵情。眾將都詫異他這次為何表現如此膽怯示弱,韋叡說:“不然,為將當有怯時。”魏軍聽說韋叡筑城以待,壁壘森嚴,立即退兵。韋叡不戰而勝,眾將才心服口服,對韋叡更加欽佩。毛澤東在“為將當有怯時”句的天頭上批注曰:“此曹操語,夏侯淵不聽曹公此語,故致軍敗身殲。”此事見《三國志》的《夏侯淵傳》。夏侯淵是曹操的勇將,戰數勝,曹操戒之曰:“為將當有怯弱時,不可但恃勇也。將當以勇為本,行之以智計;但知任勇,匹夫敵耳。”曹操此話很有道理,夏侯淵領兵在漢中因這一弱點被劉備所襲殺。
![]()
夏侯淵
《韋叡傳》還稱韋叡:“居朝廷恂恂,未嘗忤視。性愛慈,撫孤兄子過于己子,歷官所得祿賜,皆散之親故,家無余財。”毛澤東在這段旁逐字加圈,并批注曰:“仁者必有勇。”對上恭敬,對親人慈愛,能散財于親故,這是仁者的表現;仁者無私心,故作戰有勇氣,這是其在戰爭中不斷打敗敵人的力量之源泉。
韋叡因疾壽終于普通元年(520年),終年78歲。遺令薄葬,斂以時服。
《南史》作者李延壽對韋叡有一段總體評價:“叡雅有曠世之度,蒞人以愛惠為本,所居必有政績。將兵仁愛。士卒營幕未立,終不肯舍;井灶未成,亦不先食。被服必于儒者,雖臨陣交鋒,常緩服乘輿,執竹如意以麾進止。與裴邃俱為梁世名將,余人莫及。”毛澤東讀到這里,逐字加旁圈,揮筆寫下:“我黨干部應學韋叡作風。”贊許之情,溢于言表。韋叡能在進攻時居第一線,“躬自調查研究”;臨危不懼,“敢以數萬敵百萬”;屢出奇計,“以少擊多”;豁達大度,顧全大局,團結將領,對士兵仁義;不愛命,不貪財,謙虛謹慎,廉潔克己——這樣一位德才兼備、智勇雙全的卓越將領,怎能不讓軍事統帥毛澤東流連矚目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