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圖卜丁
近日,在漢陽陵博物院的數字中心,一尊武士俑正通過全息投影“披”上虛擬鎧甲——牛皮質地的甲片泛著金屬光澤,腰間的貝殼串飾隨光影輕擺,行藤纏繞的腿部透出朱砂染絲的暗紅……這項基于“微痕解碼”科研數據的動態復原,通過3D建模技術轉化為可觸可感的視覺語言,使觀眾直面“裸俑”背后的華美,成為科技讓文物“活起來”的生動實踐——
在陶俑非關鍵部位,單個采樣面積不超過0.3平方厘米,盡可能地“無損檢測”,微痕解碼還原著衣式陶俑背后的華美……從實驗室到保護現場,科技創新正為文化遺產注入持久生命力,讓歷史的印記歷久彌新。近些年,陜西在文物科技保護方面不斷取得創新成果,其中,漢景帝陽陵博物院關于著衣式陶俑的科技檢測研究備受關注。與常見的文物修復不同,這項研究通過現代科技手段對陶俑表面殘留物進行取樣分析,更像是一次“非接觸式”的保護探索,用科技之眼揭開那些隱藏在陶俑背后的歷史“密碼”。
如果說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陳列的軍陣以“武”震撼世界,那么漢陽陵博物院陳列的陶俑以“文”觸動人心。作為中國首個完整展示西漢帝陵地下陪葬體系的遺址博物館,漢陽陵博物院的考古陳列特色鮮明:觀眾穿上鞋套走入覆土保護的葬坑玻璃步道上,便會被展廳內的“地下王國”吸引。透過玻璃步道,俯瞰陶俑、車馬、糧食等陪葬品,仿佛置身于未擾動的歷史現場,這種沉浸體驗受到較多國內外觀眾的好評。除了大量陶馬、陶牛、陶羊、陶豬、陶狗、陶雞等展現漢代豐富畜牧品種和養殖情況的動物俑,還有表情各異的人物俑,從成熟穩健的中年男子到稚氣十足的少年,從慈眉善目的女子到英姿颯爽的巾幗英雄,栩栩如生。在眾多的人物俑中,可以看到有塑衣式陶俑如明星文物“塑衣式彩繪拱手跽坐女俑”“姍姍”,即身上所穿衣、冠、鞋是直接塑造、燒制、彩繪出來的,觀眾看到的衣著是完備的,它們是貴族大臣的陪葬品。
相比塑衣式陶俑,觀眾還會看到一些沒有上肢、且身上并未穿著衣服的陶俑,這些陶俑被稱為著衣式陶俑。觀眾一定好奇:“明明沒穿衣服,為何會被稱為著衣式陶俑呢?”豈不知,這些缺臂“裸體”狀態的著衣式陶俑,其實它們原本都有拱手、持物、騎馬、舞蹈、奏樂等姿勢和動作的木質臂膀,只是千年時光的流轉后,它們只剩下陶制的裸體身軀。這些“裸俑”則以精致的雕刻和寫實風格,被譽為“東方大衛和維納斯”。據了解,著衣式陶俑制作的工藝流程更為復雜且精致,需先用模具分段制作出人俑頭、軀干和下肢,合模后細刻面貌、發飾等顯性別身份;入窯焙燒后施朱紅、橙紅、赭黑等彩繪;在臂膀預留孔洞裝木臂;最后依性別、官職等為人俑穿絲麻漢服、披甲,配兵器、印章、錢囊等,是西漢時期帝陵及其高等級墓葬所特有的俑類。
多年來,觀眾和考古工作人員只能憑借有限的考古發現和文獻記載,對陶俑著衣情況展開合理想象,卻苦于缺乏直觀的認識。自2019年漢陽陵博物館啟動“微痕解碼”的科研項目研究后,工作人員開始通過科技手段對館藏的這些陶俑進行科技檢測和分析。然而,一些裸體俑出土后展陳多年,環境變化和文物管理的諸多環節,使得某些現代物質附著在陶俑表面,增加了采樣難度。采樣過程中的難題只是第一步,除了選擇展陳多年的陶俑,研究團隊還選擇了庫房里未經現代外部物質污染的鎧甲俑、武士俑、侍女俑進行采樣,確保樣本的多樣性和代表性。所有采樣點均選擇在陶俑非關鍵部位,單個采樣面積不超過0.3平方厘米,盡可能地“無損檢測”。
目前,基于該科研項目的圖書《微痕解碼——基于微痕檢測的漢陽陵著衣式陶俑服飾研究項目報告》已出版,怎么理解這個“微痕”呢?據漢陽陵博物院科技保護部主任李庫介紹,“微痕”特指那些肉眼難以辨識的微觀證據,這項研究就像刑偵專家通過指紋破案,比如陶俑腰部0.2毫米寬的織物壓痕、領口處納米級的絲綢蛋白殘留、鎧甲連接點微米級的皮革鞣制物質,這些痕跡雖小,卻承載著關鍵的服飾信息。在這個過程中,科研人員還面臨著多學科交叉研究的復雜性。研究涉及生物學、微生物學、材料學、考古學等多領域的知識和技術。不同學科之間存在著理論、方法和術語的差異,這給研究工作帶來了較大的挑戰。于是,該院研究團隊還積極開展多學科合作,比如與西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等專業機構聯合進行研究。研究團隊綜合運用了形態學分析、元素分析、穩定同位素分析、微生物高通量測序分析以及可培養微生物檢測等多種技術手段,通過跨學科的交流與合作,將不同學科的優勢相結合,形成了一個全面系統的研究體系。 隨著研究的一步步進行,那些陶俑身上所“穿”衣物逐漸被還原,從“無”到“有”。
研究團隊利用酶聯免疫技術對陶俑所著衣物飾品進行檢測分析發現,女俑身著絲質或麻質華服;鎧甲武士俑的服飾復雜、精致,它們戰袍最外層是牛皮質鎧甲,鎧甲比戰袍略短一些,款式因陶俑所代表的軍士身份不同有所差異,有的武士俑鎧甲的肩部有披膊,有的腰部有小貝殼串飾物,有的武士俑還有佩劍。研究團隊還通過穩定性同位素檢測技術,揭示了漢陽陵陶俑制作時所使用的原料來源,以及陶俑在不同歷史時期所經歷的環境變遷。比如武士俑腿部斜向纏繞著用來固定寬大褲腿、具有良好延展性的行藤,行藤為涂施了紅色朱砂顏料的平紋絲織物。武士俑額頭處先系扎涂施了紅色朱砂顏料的絲質陌額,用來固定頭發,再用麻質的武弁把頭頂部、后部和左右兩側包住,系于下頜處,發現這些武弁織物上可能還涂有漆。
此外,通過微生物高通量測序分析,深入探究陶俑表面微生物的種類與功能,揭示出不同部位微生物分布的差異,暗示著陶俑各部位營養成分的不同。通過元素分析,確定了顏料中的礦物質成分,比如朱砂因其色澤鮮艷且具有良好的耐久性,被廣泛用作顏料。朱砂的紅色來源于其含有的汞元素,這種顏料在古代中國被用于繪畫、書寫等諸多領域,具有重要的文化與藝術價值。橙紅顏料主要與石英、云母、高嶺土等有關。 這些高科技手段相互配合,相互印證,逐漸勾勒出這些陶俑身上所穿戴的衣、冠、鞋的具體細節,從而使得武士俑等“裸俑”可以通過全息投影“披”上虛擬鎧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