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首叫《大展鴻圖》的神曲在抖音和 YouTube上爆紅。雖然對這首神曲的評價可以說是一言難盡、極具爭議,但它開頭那段婉轉清亮的粵劇唱腔,卻讓不少人第一次意識到——原來粵劇的聲音竟然可以這么有穿透力。
▲點擊收看視頻
很多短視頻配上這段旋律后,情緒立刻拉滿,悲傷氛圍瞬間到位。這段唱腔出自粵劇《帝女花》的開場唱段《雙仙被貶》,也叫《樹盟》,講的是兩位主角私下盟誓、表露心跡的一段,并不是很多人以為的結尾《香夭》。
只不過,《香夭》中確實重復使用了《雙仙被貶》的旋律與部分唱詞。因此,這兩段常被觀眾混為一談,甚至不少人以為“落花滿天蔽月光”是訣別時刻的唱句。其實,它們分別位于全劇的最開頭與最結尾,戲劇功能不同,旋律相近,情緒卻一為希望、一為訣絕,反差之下,更添凄美。
![]()
▲圖源網絡
《帝女花》的故事并非唐滌生原創。早在1832年,清代舉人黃燮清就寫過一部昆曲傳奇,也叫《帝女花》,講的正是長平公主與駙馬周世顯的故事。不過,那部昆曲在晚清已失傳,如今僅存文本,沒有任何音樂流傳。
![]()
▲黃燮清著作,圖源網絡
因此,1957年唐滌生創作粵劇《帝女花》時,并不是改編昆曲原曲,而是根據歷史傳說重新編寫唱詞、重新譜曲。你今天聽到的每一段旋律,都是唐滌生團隊為粵劇系統全新創作的音樂結構。
唐滌生是1950年代香港粵劇黃金時期最重要的劇作家之一。《帝女花》不僅是他個人代表作,也被廣泛認為是粵劇史上最能代表這門藝術的劇目之一。
![]()
▲唐滌生,圖源網絡
坊間一直流傳他曾師從“南海十三郎”,受過這位嶺南傳奇才子的指點,甚至電影《南海十三郎》也如此描寫。
但目前并無確鑿文獻或檔案佐證,而唐滌生本人在文字與口述中也未提及“十三郎”,因此學界多認為這是一則藝壇傳說,不宜作為嚴肅史實引用。
![]()
▲唐滌生與演員,圖源網絡
在《帝女花》的舞臺呈現中,除了劇本本身的文采與結構,最令人難以忽視的,是任劍輝與白雪仙這對黃金搭檔。
任劍輝是粵劇最具代表性的“女文武生”,她以女性之身演出理想化的男性形象,毫無違和,反而散發出獨特魅力。而白雪仙則是她長期合作的花旦,唱腔細膩,尤其擅長演繹含蓄克制的悲情角色。兩人合稱“任白配”,堪稱粵劇舞臺上最難以取代的組合。
![]()
▲圖源網絡
她們合作四十余年,被公認為“生死之交”。任劍輝病重時由白雪仙親自照料送終,之后也由她守護與傳承《帝女花》的所有遺產。她們未曾明說彼此的關系,任白之間的深情,或許正如那段唱腔——點到即止,卻余音不散。
另外,劇中兩人幾經波折,最終在花燭之夜共飲毒酒,雙雙赴死。它既是對傳統殉節觀念的現代改寫,也象征著對身份、氣節與愛情的共同成全。
![]()
▲白雪仙悼念任劍輝,圖源網絡
不過,《帝女花》之所以能紅遍華人世界,并不僅僅是因為寫得好、唱得好、演得好,更與當時的社會背景密切相關。
1950年代,中國大陸剛剛經歷政權更替,而香港正成為無數人南下重建生活的地方。他們很多人正背負著身份失序的焦慮,而長平公主與周世顯的悲劇,正好成為一種可供投射的情緒出口。
![]()
▲1950年代香港,圖源網絡
更重要的是,這一切并未停留在戲臺。
當時正值香港電影、電臺迅速發展,任白主演的《帝女花》很快被拍成黑白粵語片、剪輯成電臺廣播劇、灌錄為唱片,并流傳到東南亞與海外唐人街。粵劇第一次打破地域與形式的限制,成為一個真正的“跨媒介、跨社區”的文化現象。
那么,為什么一部誕生于七十年前的粵劇《帝女花》,還能在互聯網時代被年輕人反復傳唱、不斷“出圈”?答案,或許仍要回到開頭那段旋律本身。
![]()
▲《大展鴻圖》MV
在網絡平臺,這段旋律被反復配用在“生離死別”“親情紀念”之類內容中,甚至有人將“落花滿天蔽月光”剪成15秒循環播放,用來營造一種“高級哀傷”的氛圍。
若你完整聽過《香夭》原段,會發現它的音樂結構極具層次感:由慢板起聲,轉入乙反二王,再遞進至滾花,最后以“祭塔腔”戛然而止。情緒一波三折,層層遞升,最終凝固成悲愴的高潮。
![]()
▲圖源網絡
那么,《帝女花》的這個故事,歷史上真的發生過嗎?簡而言之:我們今天熟悉的“斷頭不死、完婚殉情”等橋段,其實幾乎全是后人加戲。真實的長平公主,僅留下“斷臂、被賜婚、早逝”三件可考的事實。
1644年,北京被李自成攻陷,崇禎自縊前揮劍砍傷十六歲的長平公主,斷其左臂;五天后,她蘇醒后隱居。直至北京再被清軍攻陷后,被清廷發現。
![]()
▲圖源網絡
據清宮檔案顯示:長平公主曾經上書求出家,但不被允許,依然被清帝“賜婚”給原定駙馬周顯——即是《帝女花》中被改名為周世顯的男主角,但婚后不足一年病逝,死時年僅十七八歲,而周顯亦無跟隨自殺。
整個事件其實是被清廷用來宣示“恩養前朝公主”,毫無浪漫可言。換句話說,《帝女花》只用了《明史》寥寥百字為骨,其余99%的情節,全是黃燮清與唐滌生分別在十九世紀與二十世紀的文學加工。
![]()
▲圖源網絡
從黃燮清筆下的昆曲傳奇,到唐滌生1957年譜寫的粵劇劇本,再到今天我們刷短視頻時聽到的一句唱腔,《帝女花》穿越了近兩個世紀。
不過在這個快節奏、碎片化的時代,愿意坐下來完整看完一部粵劇的年輕人還有多少?未來,粵劇還能不能誕生出新的代表作?或者說,這門古老的戲劇形式,是否已經過時呢?歡迎在評論區分享你的看法!
羊記精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