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9日,在孝南區毛陳鎮圖書館的玻璃窗上,透映著孩子們燦爛的笑臉,《我心中的超級英雄》課程正在這里溫馨上演。來自武漢船舶職業技術學院的志愿者祝子康同學,用90分鐘完成了一場關于“英雄”的認知蛻變——從漫畫書里的披風勇士,到生活中擦肩而過的普通人,孩子們眼中的“英雄”悄然落地,長出了帶著溫度的模樣。
探秘英雄夢:我心中的“超能力”
“超人能飛!他能接住掉下來的人!”“美國隊長的盾牌能擋住所有攻擊!”課程剛開始,當祝子康拋出“你心中的超級英雄是誰”的問題時,孩子們的手臂像春天的竹筍般齊刷刷地舉起。二年級的小越甚至站到椅子上,張開雙臂模仿蜘蛛俠吐絲的動作,引得全班笑成一團。在孩子們的認知里,英雄們都長著鎧甲、帶著超能力,活在屏幕和漫畫書里。
![]()
祝子康沒有急于否定這些答案,而是拿出事先準備好的漫畫分鏡圖,和孩子們一起梳理:“超人為什么要飛?”“因為要救人!”“美國隊長為什么舉盾牌?”“為了保護隊友!” 當“勇敢”“助人”“擔當” 這些關鍵詞被一一圈出來時,他忽然翻轉圖片,背面是社區保安張師傅深夜巡邏的照片。“你們看,他和美國隊長有一樣的東西——保護大家的決心。”
這句話像一把鑰匙,打開了孩子們記憶的閘門。小越撓著頭坐下:“張師傅上次幫我找過丟失的書包,他的手電筒像盾牌一樣亮。”原本喧鬧的教室,漸漸響起細碎的討論聲,那些藏在日常里的片段,正被重新拼湊成“英雄”的模樣。
點亮身邊光:平凡英雄在身邊
“英雄故事會”環節,志愿者們用情景劇還原了兩個真實故事。當扮演退休教師劉奶奶的志愿者,扶著腰艱難地在黑板上寫字,卻仍然笑著說“再講五分鐘” 時,臺下的欣怡突然捂住了嘴——她想起自己的奶奶也是這樣,每天凌晨在菜攤前彎腰擇菜,卻總把最大的西紅柿留給她。“我的奶奶也是英雄!”欣怡的聲音帶著哭腔。這個發現像投入湖面的漣漪,瞬間擴散開來。10歲的小杰說,爸爸在工地綁鋼筋時被劃傷了手,卻在視頻里說 “一點都不疼”;祝子康適時遞上“英雄線索卡”:一張布滿老繭的手掌照片、一枚磨亮的保安崗亭鑰匙、一本寫滿批注的作業本。“這些東西會說話哦,它們能告訴我們,誰在悄悄保護大家。”孩子們輪流傳遞卡片,指尖觸到道具的瞬間,眼神里多了幾分期許和感恩。
![]()
“英雄畫像”環節成了情感爆發的出口。孩子們攥著蠟筆的小手格外用力,畫紙上的形象漸漸清晰:有的畫媽媽系著圍裙,發梢沾著面粉,旁邊寫著“她每天4點起床,眼睛里有星星”;有的畫保安師傅舉著手電筒,光束畫成了守護的圓圈;還有的畫祝子康老師的短發,鋪滿了陽光的顏色。
小杰在畫爸爸的工地圖時,特意把鋼筋畫成了“鎧甲”的模樣。“爸爸說他正在蓋能抗臺風的房子,他的手就是盾牌。”他在畫紙邊緣畫了個小小的自己,舉著一塊橡皮擦——那是他能想到的、最堅固的“盾牌”。他說,他還要把這些畫作貼在社區公告欄上,讓路過的居民一起欣賞:“看,這是我們自己的英雄墻。”
變身小英雄:用愛守護我的家
放學了,孩子們排著隊走出文體活動中心。那個曾經只想當蜘蛛俠的小宇,突然轉身對祝子康說:“老師,我以后要當社區志愿者,就像你一樣。”
祝子康在課程總結里寫道:“當孩子說‘我想成為像保安叔叔一樣的人’時,教育就已經發生了。”這種“看見平凡”的教育理念,讓托管班的學員留存率始終保持在95%以上。有家長在反饋表里說:“孩子現在會主動幫奶奶擇菜,說‘這是英雄該做的事’。”
![]()
“我們不想灌輸‘什么是英雄’,而是引導他們看見‘誰在成為英雄’。”該鎮團委負責人表示。暑期愛心托管班自2024年成立以來,又先后經歷了寒假課堂、周末學堂,課程設置有安全防護、趣味科學、情緒管理等30 余類,接地氣的教學方式受到孩子們的熱烈歡迎。
這或許就是課程最好的結局——當英雄走下神壇,走進生活,孩子們不僅找到了可以仰望的光,更開始期待成為那束光。而愛心托管班的教室里,新的 “英雄故事” 還在繼續誕生和賡續。
來源:毛陳鎮團委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