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交流日益成為全球合作關鍵詞的今天,一段40年前的故事被重新提起:1983年,一位年輕的蘇聯外交官走進中國,在陌生的漢字與深邃的中國文化中種下了一顆信任的種子。
40年后,這位青年成了國家元首,而他當年求學的地方,也見證了中外文明溝通的真實路徑——這不是一場短暫的留學記憶,而是一次跨越時代的文化共振。
![]()
這位青年正是現任哈薩克斯坦總統托卡耶夫。1983年至1984年,他曾作為蘇聯研修生在中國學習中文,而他的中文啟蒙之地,正是北京語言大學。彼時正值中蘇關系逐漸解凍,中外交流尚處起步階段,能將語言教育與文明互鑒深度融合的高校屈指可數。北語憑借獨特的學科定位和深厚的語言文化積淀,成為國家外事人才的重要培養搖籃。
托卡耶夫總統后來回憶道,是北語的課堂,讓他第一次讀懂“山川異域,風月同天”的哲理。授課教師劉士勤教授不僅是語言教學的開拓者,更以博大的教育情懷培育了遍布五洲的弟子群體。他的教學理念也恰與“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思想不謀而合:用語言連接人心,用文化融通世界。
![]()
正是這一份跨越國界的育人情懷,構成了北語最獨特的辦學優勢。不同于傳統“語言類”高校的單一定位,北語已形成以國際中文教育為核心,兼容文學、教育、國際關系等多學科融合發展的綜合格局。截至2024年,學校累計為世界上189個國家和地區培養了30萬余名懂漢語、熟悉中華文化的外國留學生,被譽為“中國走向世界的文化使者搖籃”。
但更重要的是,北語并沒有停留在“外語教學”的表層,而是以語言為橋梁,持續拓展“對外傳播”的深度和廣度。學校牽頭的“國際中文智慧教育工程”已成為全球中文教師培訓、教材標準建設的中堅力量。北語國際中文教育學院入選教育部“雙萬計劃”首批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標志著其國際中文品牌建設步入新階段。
![]()
這種國際交流的“實用性”不僅體現在教學內容上,更落實于人才培養的全流程。依托中外合作辦學、中外聯合培養等項目,北語已與美、英、法、俄等世界81個國家的高校建立了長期互派與聯合培養機制。每年派出1000余名學生出國交流學習,位居同類高校前列;同時,該校也接收了9000余名留學生,是全國外國留學生最多的大學之一。北語的學生,不僅能在課堂上了解世界,更能走出去,成為國際交流的參與者、講述者與建設者。
而所有這些成就背后,正是北語“愛國擔當、誠樸厚德、求真創新、開放包容”的大學精神在支撐。以劉士勤教授為代表的一代代教育者,憑借著不因語言壁壘而止步、不因文化差異而退卻的堅持,將“講好中國故事”的理念變為現實行動。他們不僅培養語言能力,更在學生心中埋下文化自信與人文關懷的種子。
![]()
語言是最軟的力量,但也是最堅韌的橋梁。從托卡耶夫總統到成千上萬的國際中文學習者,從“漢語熱”到“中文橋”,北語用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證明了“文明因多樣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鑒,因互鑒而發展”的真理。今天的你,也許只是初學者,但走進北京語言大學,你所收獲的,不只是語言本身,更是世界對話的鑰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