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盛世豪
浙江省政府咨詢委學術委副主任
浙商發展研究院副院長
浙江省社科聯主席
城市是人類文明的結晶,也是人類文明的載體,更是現代化的重要標志。有史以來,人類重大的發展進步基本都是在城市產生,進而擴散延伸到更廣泛的地域。繁榮的商業、發達的金融業、教育科技以及高水平的制造業,都根植或起源于城市。究其根本,城市是人口和各類要素資源高度集聚的空間,并由此促成它們之間的深度融合,導致各類創新的涌現。
現代城市發展提升需要科技創新,而科技創新則需要一個具有包容性和適應性的環境。由于城市擁有豐富的科創資源、發達的產業體系和完善的商務環境,因此成為科技創新與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重要陣地。然而,在相當長時期中,城市建設與科創空間又像兩條不相交的平行線,講城市發展,人們關注的重點是良好的生態環境、舒適的居住環境、便捷的交通體系、豐富的消費娛樂和文化場景;談科技創新,則聚焦于高校科研機構、科技人才、產業集聚、政策環境等,最后歸結為科技園區和配套服務是否完善,似乎只要有一個功能完善的園區就可以為科創企業和高新技術產業成長提供一切。也因此,建設科技園區在一定程度上成為促進產業轉型升級、提升經濟綜合競爭力的重要抓手。特別是20世紀70、80年代,當美國硅谷崛起成為全球最為知名、最有影響力的電子信息產業集聚地時,許多經濟學家、管理學家、地理學家和政府官員,紛紛從不同角度探討促進科技創新涌現和高新技術產業集聚發展的空間場景及其相關因素。隨之,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科技園區等,被納入許多城市甚至國家級的發展規劃中。
諸如高新技術產業園區、科技園區等,至今仍是許多城市促進科技創新的重要功能區塊,但相對于城市整體而言,其大多是一個相對獨立的功能性園區,是研發、成果轉化和培育高新技術產業的生產性空間。或者說,傳統的科創空間作為城市的第二空間,獨立于第一空間(居住空間)和第三空間(購物休閑場所),所以在許多城市的規劃中,它大多布局于城市遠郊,毗鄰高校科研機構,并且是一個相對獨立的園區。硅谷就是其中的代表,它位于美國舊金山灣區南面的圣塔·克拉拉谷縣(Santa Clara County)下屬的帕羅奧多市(Palo Alto)到縣府圣何塞市(San Jose)一段長約25英里的谷地,國內許多城市的高新技術產業園區或科技園區也都是作為一個獨立空間建在城市的邊緣。
然而,20世紀90年代中期,美國紐約在和其他城市進行比較研究后,明確提出要建立一個高技術中心,該中心要具有先進的通信設施、費用便宜而使用靈活的辦公用房、全天候的服務以及高質量的社區生活環境。這就是“硅巷”,一個集聚眾多新媒體、網絡科技、金融科技企業,但沒有明確邊界范圍的科技產業集聚區域。硅巷最初位于紐約曼哈頓下城第五大道與百老匯交界處的熨斗大樓為中心的幾個街區,2003年以后開始突破原有的空間范圍,在其他街區得到復制推廣進而在整個紐約蔓延開來,硅巷模式也隨之名聲大噪。
無獨有偶,2008年起,英國倫敦東區以低廉的房租、便利的交通、藝術化的氛圍、潮牌的生活配套以及靠近金融城資本的優勢,吸引了一批科技企業和初創企業自發聚集,形成了以老街(Old Street)環島為中心的創新集群“硅環島”(Silicon Roundabout),推動了倫敦科技城的萌發。此后在政府和資本市場的雙重支持之下,再加上倫敦擁有大量的科技人才,倫敦科技城成為以科技、數字和創意企業為主的科技集群,被稱為“歐洲的小硅谷”。近年來,硅巷模式也被我國一些城市所關注和引進,2016年上海市虹口區首次提出這一概念,此后北京、南京、成都、廣州、西安等城市也紛紛提出要打造“硅巷”。
與硅谷遠離市中心的遠郊園區模式不同,紐約硅巷、倫敦科技城等呈現出科技創新與城市中心區“交錯糾纏”的“空間重疊”特征,兩者不是空間上相對獨立的兩個平行區塊,而是城市中心區利用存量空間培育科技產業的一種新型模式,主要依托城市中心區的多元場景來創造應用導向的新技術或新產品。因而,這種科創空間有著鮮明的城市特征:
一是多元場景。
所謂“場景”既包括空間環境,也包括環境中的人與活動。心理學認為,場景對人的心理感受和行為表現有著直觀影響,從而間接決定著科技創新的趨勢與走向。硅巷模式以位于城市中心區的存量空間為主要載體,通過營造具有城市特征的各類場景吸引人才聚集,促進相關創新創業。以紐約硅巷為例,正是因為其擁有各類創新網絡如孵化器、加速器、技能培訓項目、共享辦公空間等,以及眾多的劇院、餐廳、博物館、公園甚至時裝秀等各種正式或非正式的聚會交流場所和活動,使得其中的創新者相比傳統科技園區的工作者能夠擁有更開放的、更錯綜復雜的場景體驗,且能在各類場景中互動交流,進而產生更多的靈感碰撞。又比如OpenAI公司總部,位于舊金山教會區,這里的街頭文化、音樂集市、創業公司達成一種奇妙的和諧,使得布滿涂鴉的百年街區能夠見證人工智能的迭代。
二是沒有邊界概念。
這不僅是指城市中心區的所謂某個“硅巷”在空間上沒有明確邊界,其更深層含義是指,“硅巷”所培育或創造出的產業鏈及其連帶的乘數效應也沒有空間邊界約束,能夠向周邊延伸輻射甚至帶動整個城市發展。“下樓可運動喝茶生活,上樓可共享開放辦公”,硅巷模式實現了“人、創、產、城”的深度融合,使人才融入城市肌理,以創新激發城市活力,讓科創回歸城市。無論是紐約的硅巷,還是倫敦的硅環島,至今都已成為所在城市的科創中心,甚至全國性的科創產業起源地。
由于城市中心區比獨立的園區擁有更豐富的人才、更高密度的科創資源、更廣泛的社會資本以及更多元的場景類型,因此回歸城市中心區成為當下科創空間建設的客觀趨勢。正如布魯金斯學會在《創新區的崛起:美國創新的新地理》報告中指出,全球的創新集聚區正從遠離市中心、通過公路相連的郊區迅速回流至都市中心(特別是老城區),如紐約的硅巷、倫敦的硅環島以及洛杉磯的硅灘。因此,2020年,歐盟在《新萊比錫憲章》中明確提出建設“生產型城市”,旨在通過一系列措施保障科技初創企業能夠“回歸都市、嵌入社區”。上海也在2035年城市規劃中明確,促進創新功能與城市功能互動發展,形成融合科技、商務、文化等功能的復合型科技商務社區;結合城市更新和工業用地轉型,發展規模適宜的嵌入式創新空間,為小微科創企業提供多樣化的成長空間。深圳則在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強調,加快建設具有全球重要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打造教育、科技、產業融合發展的“無界之城”。
科技創新與城市中心區,正從平行轉向糾纏,兩者雙向奔赴,將使科技創新真正成為現代城市發展的內在引擎,支撐城市發展的“第二曲線”。
本文來源于《浙商智庫·專欄》。盛世豪,浙江省政府咨詢委學術委副主任、浙商發展研究院副院長、浙江省社科聯主席。文章觀點不代表主辦機構立場。
◆ ◆ ◆
編輯郵箱:sciencepie@126.com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