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22日,“戈國秘蹤——涇陽高家堡出土文物展”在陜西咸陽博物院盛大開幕。
這次展出的珍貴的青銅器,是出自陜西涇陽高家堡,戈族墓出土的。
由此揭開戈國,這個曾經(jīng)活躍于夏商周時期的,古老諸侯國的神秘面紗。
展覽不僅展示了戈族人的歷史變遷,更以考古實證還原了“戈”這一消失古國的興衰歷程。
尋找戈國:從甲骨文到青銅銘文
戈國的歷史,最早可追溯至夏代。
![]()
《史記·夏本紀(jì)》記載:“禹為姒姓,其后分封,用國為姓,故有……戈氏。”35 這表明,戈國曾是夏王朝分封的諸侯國之一。
商代時,戈族臣服于商王朝,并憑借青銅冶煉技術(shù)和軍事力量成為商王室的拱衛(wèi)者。
甲骨文中多次記載,商王命令戈國征討羌人、舌方等敵對勢力,足見其在商代政治軍事體系中的重要地位。
然而,戈國究竟在哪里?
千百年來,這一直是歷史學(xué)界的謎團。
![]()
直到1971年和1991年,考古工作者在陜西涇陽高家堡,發(fā)掘了6座西周早期墓葬,出土了60余件青銅器、玉器等隨葬品,其中8件青銅器帶有清晰的“戈”族族徽銘文。
這些銘文,如“戈父癸”“戈父已”等,成為破解戈國歷史的關(guān)鍵線索。
青銅器里的戈國密碼
帶有戈族族徽的青銅器,不僅是精美的藝術(shù)品,更是戈國歷史的“文字檔案”。
這次展覽,展出的都是帶有族徽的核心藝術(shù)品。
![]()
“戈父已觶”(通高17.3厘米),這是一件典型的商周貴族酒器,用于宴飲和祭祀。
器身上的“戈父已”銘文,揭示了器物的歸屬:“戈”是氏族徽號,“父已”則是對父輩的尊稱,表明這件觶是戈族貴族為紀(jì)念父親所鑄。
銅亞父辛冊冊鼎,鼎內(nèi)壁刻有“亞夫父辛冊冊”銘文。
“亞”可能是武官名,“冊冊”則代表史官,表明戈族貴族在商周政權(quán)中擔(dān)任重要職務(wù)。
銅獸面紋罍、銅饕餮觚,這些青銅器上的獸面紋、鳳鳥紋,展現(xiàn)了戈族高超的青銅鑄造技藝。
![]()
高家堡墓葬中商周葬俗并存的現(xiàn)象,正是戈族文化融合的見證。
部分器物帶有“腰坑葬”(商代葬俗)和“毀兵葬”(周代葬俗),證明戈族在周滅商后,逐漸融入西周文明。
戈族的遷徙與融合
商周之際,戈族因戰(zhàn)亂、政治遷徙等原因,開始向四方擴散。
考古發(fā)現(xiàn)表明,帶有戈族銘文的青銅器廣泛分布于安徽、甘肅、湖南、遼寧等地。而陜西涇陽高家堡的戈族墓葬,則代表了向西遷徙的一支。
![]()
商代晚期:戈族在河南安陽辛店遺址(距殷墟僅10公里)從事青銅鑄造,顯示其與商王室的密切關(guān)系。
西周初期:周人將部分戈族遷至關(guān)中涇陽,以分化商遺民勢力。
高家堡墓葬中商周葬俗并存的現(xiàn)象,正是戈族文化融合的見證。
展覽亮點:如何“尋找戈”?
此次展覽以“夏代分封 以國為姓”“殷商臣屬 拱衛(wèi)王室”“周初遷徙 分布華夏”三大板塊,系統(tǒng)梳理戈族的歷史脈絡(luò)。觀眾可以通過:
![]()
青銅器銘文:尋找“戈”字族徽,破解戈族貴族世系。
紋飾對比:觀察商周青銅器紋飾的變化,理解戈族文化的演變。
葬俗分析:腰坑、殉人等商代習(xí)俗與周式毀兵葬的共存,展現(xiàn)文化融合。
結(jié)語:戈國,一個被重新發(fā)現(xiàn)的古國
高家堡的考古發(fā)現(xiàn),讓戈國從史書中的只言片語,變成了可觸摸的歷史。
這些青銅器不僅是戈族輝煌的見證,更是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格局的生動體現(xiàn)。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