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版后可能收不到推文,請星標本公眾號」
![]()
在北上廣深的熱門商圈,一種新型餐飲模式正在掀起排隊狂潮:長條吧臺圍出中央舞臺,廚師在食客注視下現切牛排、捏制壽司、炙烤漢堡肉。
這并非高端日料專屬,從麻辣燙到水餃店,從燒鳥到漢堡專門店,“板前模式”正以驚人速度攻占大眾餐桌。
01■
不止日料!燒烤、水餃、
麻辣燙都玩起“板前風”
板前模式最早源自日本,顧名思義,即料理師直接站在料理板前完成食材處理、烹飪及擺盤的全過程。
其核心特色在于食客圍坐于長木桌或U型吧臺,近距離觀賞廚師處理食材與烹飪的"舞臺秀"。
昔日板前模式在日本料理店中頗為常見,而近年來這一模式正加速向其他餐飲品類滲透。
以漢前漢堡旗下品牌"肉肉大米"為例,該店主打日式漢堡,采用開放式廚房搭配吧臺用餐區,食客環坐吧臺前,可目睹廚師將牛肉漢堡炙烤至五分熟后,直接置于食客面前的煎板上。
此時食客既能根據個人偏好繼續掌控火候,又能同步感受煎臺上滋滋作響的聲效,以及牛肉餅焦香與大米谷物香氣的交織碰撞。
![]()
除漢堡店引入板前模式引發風潮后,眾多壽司店紛紛效仿,致使市場上涌現大批主打“板前壽司”的專門店。
例如扎根廣州的御灶四季?板前中華壽司,目前已在該市連開9家門店,其最大亮點在于將中式美食與日式板前壽司巧妙融合,創新推出冰皮榴蓮壽司、山楂香芋扣肉壽司、皮蛋三文魚壽司、順德雙皮奶壽司等系列中式壽司。
![]()
這些壽司均采用板前操作模式——顧客可圍坐在壽司吧臺邊用餐,不僅能近距離觀賞壽司制作全過程,還能與壽司師傅直接互動交流。
類似的門店還有江南西的Omakase、北京的鮨煦板前壽司、大連沙河口的板前壽司屋等等。
除了板前漢堡和壽司外,市場還出現了板前燒烤。如小紅書上,板前燒烤近萬篇筆記;抖音上,和其相關話題也突破百萬。
![]()
所謂板前燒烤,即食客分坐鐵板前,直面廚師現烤烤串的沉浸式用餐模式。部分門店為保障操作安全,在板前與顧客之間設置透明玻璃隔斷。該模式特色鮮明:
環境上以日式原木風為基調,輔以綠植點綴; 空間采用U型或環形吧臺設計,實現顧客圍坐觀廚; 烹飪環節強調鐵板直烤的可視化操作; 菜品涵蓋豬牛羊雞魚全品類; 價格帶橫跨20元至千元級市場。
當前板前燒烤賽道正加速擴張,頭部品牌全國布局初現。成都「龍旬?爐端燒」作為柚子集團千億級板前燒雞屋戰略項目,已登陸上海核心商圈;上海「YUZU」憑借炭烤雞軟骨、牛小排、活鰻等爆款產品持續圈粉;深圳「漫火串燒」創新融合板前模式與自選機制,短短時間內在福建、浙江、湖北三省連開十店。
板前模式正突破燒烤賽道邊界,衍生出多元細分品類。板前水餃呈現廚師現場搟皮包制的完整工藝;板前麻辣燙將食材煮制與調味過程透明化;板前天婦羅則展現食材裹糊油炸的金黃蛻變。
![]()
02■
圍坐吧臺看廚師“表演”!
“板前模式” 為何成餐飲界新寵?
當煙火氣與儀式感在料理臺前交融,板前模式正重新定義外出就餐的意義。它不只在賣食物,更在販賣可負擔的精致生活想象。
1、從消費視角看,"安全看得見,體驗更沉浸"已成餐飲行業新共識。
預制菜風波后,消費者逐漸意識到:相比"藏身后廚的黑箱食材",置于眼前可視化的新鮮食材才是安全放心的終極保障。
這一認知轉變正深刻重塑餐飲消費格局——據《快餐鮮食消費白皮書》調研顯示,超六成消費者在當下餐飲經濟環境中明確傾向"現場制售"模式。
可視化餐飲革命應運而生,其核心路徑有二:
其一,將封閉廚房改造為透明"舞臺",實現關鍵工序全流程曝光; 其二,堅持"現點現炒"鐵律,以食材新鮮度與高品質構建信任基石。
板前模式正是這一趨勢的極致演繹:通過食材明檔化處理,將"幕后烹飪"升維為"臺前盛宴",讓食材之"鮮"與制作之"煙火氣"轉化為可視可感的信任錨點。
首先,180°開放式料理臺打破空間壁壘,顧客可自由切換視角,完整捕捉食材從處理、切割到烹制的每個細節。 其次,智能燈光系統為烹飪藝術注入靈魂,讓每道菜品皆在專屬光影劇場中有其魅力; 最后,零距離交互打破主客界限,顧客可自主調節牛排熟度、定制醬料配比,廚師實時講解食材溯源故事。
2、從創業角度,給傳統品類引入“表演形式”,重塑品類,刺激消費,在同品類中找出差異化站位。
在之前《為啥餐飲品牌突然集體愛上 “演” 這一出?》這篇文章中,許多品類為了出圈將“制作前置”,通過花式劇場表演,激發疲態的消費。
這其中最典型的案例便是現舂火鍋和牛肉生燙米線,它們出圈“演” 的成分占據大半。
如現舂表演中,身穿傣族服飾的服務員將各式云南野生佐料導入石臼之中,現場掄著大木槌大力敲擊,這既是對食材的物理破碎,更是對味覺期待的感官轟炸。
而生燙米線的廚師手持漏勺在沸湯中完成“三提兩抖” 的標準化動作:首提定型鎖鮮,二提褪去浮沫,三提精準控時,直接將“新鮮現燙”具象化。
板前模式也是如此。廚師在鐵板上表演火焰噴槍炙烤牛排的過程,搭配定制燈光與音效,使烹飪過程成為一場視覺盛宴。
這種沉浸式的表演,成了許多餐廳的選擇。根據《2024 中國沉浸產業發展白皮書》統計,截至 2023 年底,全國沉浸餐飲市場項目數量為 117 項,消費市場規模為 10.82 億元。
這種“演” 之所以有效,是因為其直接賦能品類新內核。
一是能把 “新鮮手工”“地域文化” 揉進故事,讓品牌從菜單變成有溫度的記憶點; 二是這些場景自帶 “異域濾鏡” 和戲劇感,隨手拍都能憑強視覺沖擊刷爆朋友圈; 三是能避開價格戰,靠 “體驗” 出圈。
3、從趨勢角度來看,一人食需求激增,板前模式能夠賦予品類一人食屬性。
有數據顯示,2025 年一人食市場規模將達 1.2 萬億元,2030 年有望沖擊 2.8 萬億元,年均增速超 15%。
在這種趨勢下,圍桌而食的傳統用餐模式正逐漸向“一人一餐” 的個性化用餐需求轉變,而板前模式成為眾多餐飲品類改造為單人消費場景的重要手段。
一是通過“一人一板” 的空間設計,讓單人食客獲得完整的餐桌使用權,既避免了拼桌的尷尬,又能自主掌控用餐節奏; 二是吧臺式布局使單個廚師可同時服務 3-6 位顧客,邊際成本遞減; 三是顧客可隨時與廚師對話,獲得 “專屬服務” 的心理滿足。
這剛好解決了傳統圍桌模式的三大痛點:
一是獨自用餐時面對多人桌椅的局促感; 二是快節奏生活與傳統聚餐式服務存在的時差; 三是合餐制下難以滿足個性化口味需求的問題。
03■
板前模式背后是“品質一人食”正在崛起
板前模式的爆發,本質上是“品質一人食”需求升級的集中體現。中國獨居人口突破1.5億,單身人口超3億,催生萬億級一人食市場。
這些年輕人拒絕“快餐式孤獨”,追求“有品質的獨處”。而板前模式通過廚師互動、烹飪表演賦予一人食“被專屬服務”的儀式感,消除傳統一人食的尷尬與湊合感。
一人客群的這種心態轉變,讓餐飲的一人用餐不再僅關注性價比,更要關注個人的情緒價值和食材的品質要求。
如旋轉小火鍋,為覆蓋更多大眾市場份額,長期圍繞性價比設計商業模式,將目光聚焦于“低成本”形式。
例如選址在商場B1B2層以降低租金成本,采用回轉設備替代傳統人工傳菜流程,減少傳菜員崗位等。
這使得旋轉小火鍋不斷出圈,在抖音平臺上,關于#小火鍋的話題播放量超過21.1億次。
但這也讓旋轉小火鍋被貼上“小火鍋 + 低端”的標簽,口碑直線下降。在此背景下,不少品牌注意到,一人小火鍋愛好者除了在意價格,更重視食材品質和差異化。
為此,不少小火鍋門店開始聚焦爆款單品食材,以品質和細節取勝。
如成都“沸小煮”推出“活蝦現撈小火鍋”,在回轉臺增設透明蝦缸,顧客可自撈活蝦,單點價15元/份,帶動整體客單價從48元升至68元,在抖音上斬獲五千萬播放量;
老馬扎市井小火鍋以“有料小火鍋”為核心賣點,推出多款明星單品,如招牌豆花牛肉鍋、鮮燒牛肉牛雜鍋、重慶醬椒肥腸鍋等,迅速成為成都火鍋界的“現象級爆款”。
類似的案例還有近期火爆的一圍肥牛肉小火鍋,它成功將小火鍋從“飽腹剛需”升級為“有尊嚴的性價比消費”。該品牌圍繞小火鍋常見食材“肥牛肉”進行升級:
一是主打原切100%真肥牛,每盤僅售9.9元,搭配9.9元的鍋底與小料組合,人均不到50元就能吃得滿足; 二是肥牛選用澳洲、美國、阿根廷等國進口的凍鮮牛肉,到店后整塊原切,不合成、不滾揉、不調理,牛肉紋理清晰可見; 三是品牌承諾100%真肥牛,假一賠店,讓消費者吃得放心。憑借這些舉措,一圍肥牛肉小火鍋在短短時間內擴店至百家。
小結:
板前模式的走紅,是對當下消費趨勢的精準洞察與回應,其憑借獨特的體驗形式,成功抓住了消費者的眼球,為餐飲行業注入了新的活力,開辟出一片嶄新的市場空間。
但必須承認,板前模式在發展過程中也面臨著諸多挑戰。
對廚師的高要求使得人力成本居高不下,這無疑增加了運營的難度與成本壓力,限制了其規模化擴張的速度。
而在性價比方面,如何在提供獨特體驗的同時,讓消費者感受到物有所值,也是該模式需要攻克的難題。
一旦價格設定不合理,很容易讓消費者產生“性價比不高” 的認知,從而影響品牌口碑與市場競爭力。
作者 | 小貝
出品 | 餐飲O2O
![]()
合作/投稿/咨詢等,歡迎加微canyinjun
電話/微信號:13392164760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