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不是近期的少林寺前主持釋永信突然“翻車”, 恐怕許多人還沒真正意識到,少林寺,這座承載了千年佛教文化與武術傳承的古老廟宇,早已不再是一座供人參拜的寺院,而是產業覆蓋全球、商業版圖顛覆所有人認知的全球連鎖企業!它悄悄蛻變成了一張鋪向全球的商業網,更令人刷新三觀的是,在釋永信這位“商業天才”轟然倒塌的背后,映射出如今中國寺廟經濟規模破千億,產業涵蓋文化、餐飲、醫藥等領域,控股18家企業的龐大商業版圖,中間所蘊含的能量著實驚人。
![]()
遙想上世紀80年代,一個叫劉應成的少年,拜在已然破敗的少林寺門下,彼時的千年古剎一片荒蕪,只有9個老僧“鎮寺”,經過這個少年勵精圖治的商業化救贖,少林寺從一個28畝旱地到全球分寺林立,每年海外收入超過1000萬英鎊、注冊商標達700個,產業涵蓋文化、餐飲、醫藥等領域,連海外收入都以千萬英鎊計——這哪里還是寺廟?分明是個玩轉資本的“全球連鎖巨頭”。中間所蘊含的能量著實驚人。
![]()
千年古剎覺醒的商業意識
從一座破廟到一個巨大的商業帝國崛起,濃縮的是一個少年的逆襲劇本在現實中上演。
上世紀80年代的少林寺,說出來你可能不信:28畝旱地圍著幾座漏雨的殿宇,全寺就9個老僧守著青燈香火,連像樣的齋飯都湊不齊。那時剛到寺里的劉應成(后來的釋永信),大概也沒料到自己會成改寫歷史的人。
誰能想到,這個曾嘗過窮滋味的少年,后來竟把破廟盤活成了“印鈔機”?他像個天生的操盤手:先給少林寺穿上“品牌外衣”,700個商標從文化教育蓋到珠寶服飾,連“少林素餅”、“禪茶”都成了注冊商標;再帶著武僧團巡演世界,每年200多場巡演場場爆滿,把“少林功夫”這張牌打成了硬通貨。
![]()
如今再看,當年的荒蕪早成了傳說:50多個海外“少林文化中心”里,洋人跟著師傅扎馬步、練推手,光會員費每年就揣進300萬美元;“少林主題餐廳”開在紐約街頭,“禪意瑜伽館”擠爆東京寫字樓,連品牌授權費都能輕松滾出千萬美元。這哪是弘法?分明是把千年香火,熬成了一鍋滾燙的商業濃湯。
![]()
寺廟不念經,改學“賺錢經”?
老輩人總說,寺廟的錢該是香客自愿的功德,是游客虔誠的門票,是信眾托辦法事的心意。可少林寺偏不按常理出牌。
它早早架起了官網,比很多企業都先摸到互聯網的門;武僧團巡演時,臺下觀眾舉著熒光棒歡呼,活像看一場頂流演唱會,單場收入從10萬到50萬美元不等;更絕的是直播帶貨,鏡頭前武僧耍著槍棒,屏幕下“功德打賞”刷個不停,千萬粉絲捧著,這流量變現的本事,連網紅都得叫聲“師傅”。
有人算過賬:光河南登封的游客,每年就能給少林寺塞來數億收入;4.52億拍下的地塊要蓋五星級酒店,澳大利亞的“少林村”連高爾夫球場都配好了,預計年入6.2億;更別提那些明碼標價的“高香”——普通香客20塊錢請一炷,有錢人花10萬才能求來“頭香”,連景區商鋪租金都炒成了天價。
![]()
當信仰成了生意,崩塌是遲早的事
盡管在眾多中國人的心目中,少林寺是一個佛家圣地,是一個文化和信仰的載體,但經過這么多年的商業化侵蝕,關于少林寺可能上市的傳聞可謂是此起彼伏,一直從未間斷。可錢賺得越多,味道好像越不對。
有人說,現在的少林寺像個上市公司:財報里寫著海外收入、資產估值,卻少見“慈悲”、“清凈”的字眼;香客進門先被推銷高價紀念品,想求個心安,得先過“花錢關”;連“開光”都成了拍賣品,佛珠、玉佩按價碼論“靈性”,這哪是修行?分明是把信仰拆成了明碼標價的零件。
過度商業化的烙印,早就刻進了少林的骨子里。當“少林”二字從文化符號變成賺錢工具,當武僧的拳腳功夫更多為票房服務,當古剎的鐘聲里混進了算盤聲,崩塌或許只是時間問題。
![]()
如今再看這座1400歲的古剎,人們不再只想起達摩面壁、十三棍僧,更多人會問:那個曾經代表禪意與功夫的少林寺,還能找回來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