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五年正月,明廷以徐達為征虜大將軍,李文忠、馮勝為副,發十五萬眾并兵分三路征剿北元,即“嶺北之役”。但這歷時近一年的北伐(第二次)不僅慘遭失敗,還在一定程度上改寫了大明的國策。
![]()
按照《明太祖實錄·卷七十一》的記載,這場戰役在策劃之初,明廷內部就存在比較嚴重的分歧:
徐達曰:“今天下大定,庶民已安,北虜歸附者相繼,惟王保保出沒邊境,今復遁居和林。臣愿鼓率將士,以剿絕之。”
上曰:“彼朔漠一窮寇耳,終當絕滅。但今敗亡之眾,遠處絕漠,以死自衛,困獸猶斗,況窮寇乎?姑置之。”
諸將曰:“王保保狡猾狙詐,使其在,終必為寇,不如取之,永清沙漠。”
本著窮寇勿追的觀念,朱元璋覺得與其逼迫北元拼死決戰,不如坐觀他們內耗自潰。但徐達拋出了一個讓朱元璋難以拒絕的誘惑,“永清沙漠”。雖然徐達用這個理由說服了朱元璋,但也給他自己套上了枷鎖。
對于此次北伐明廷的戰略規劃是,徐達的五萬中路軍(由雁門關北上)為正,尋機誘殲北元主力王保保部后,再攻占和林。馮勝率五萬西路軍攻向河西走廊一帶,其主要目的是牽制嘉峪關以西的蒙元勢力(如察合臺汗國),防止他們支援和林。如果中路明軍順利擊潰王保保,再向東(和林)包圍并殲滅北元殘部。
李文忠率五萬東路軍出居庸關至應昌,擺出佯攻遼東的態勢。一是牽制、震懾盤踞在遼東的蒙古各部,二是麻痹北元。待王保保與中路明軍展開決戰后,再向西攻往和林,以助徐達蕩平北元。
簡單來說,這次北伐成敗的關鍵,在于徐達能否誘出王保保并勝之。所以開戰前,朱元璋特意叮囑徐達要有耐心急不得,“大將軍由中路出雁門,揚言趨和林,而實遲重,致其來,擊之必可破也 … 卿等宜益思戒慎,不可輕敵”。
但中路軍兵出雁門關后,王保保并未“按計劃”率北元主力來戰。等了一段時間后,徐達決定主動施壓。二月下旬徐達命藍玉率先鋒北上尋敵,雙方在野馬川(今蒙古克魯倫河)發生小規模遭遇戰,北元軍隊向北敗退。
![]()
三月末,北上至土剌河(今蒙古烏蘭巴托以西)的藍玉部接觸到了王保保。但王保保似乎被嚇著了,其前鋒略有失利就率全軍向北撤退 …… 對軍事有一定了解的人,這時基本都該懷疑,王保保是不是在玩誘敵深入?
但徐達最終的選擇是 -- 中路全軍壓上。不少人覺得徐達做出這個錯誤決定的原因是暴風雪帶來的減員以及后勤壓力,讓他失去理智開賭了。這是不是事實呢?
雖然暴風雪確實給明軍帶去很大的負面影響,但徐達是等到四月末雪都開始化了才大舉北上的,不說一個月夠不夠他冷靜,這也不是賭徒該有的耐心。而且經歷了災害減員,還敢大軍壓上,說明徐達不認為這些損失會讓他打不贏。
換句話說,輕敵才是真正的原因之一,畢竟第一次北伐以及其后的對北元作戰都太順利了。因此徐達認為,只要追上王保保就必勝。除此之外,還有個重要原因就是之前夸下的海口,“永清沙漠”。
要想永清沙漠,必先徹底擊潰北元;而想擊潰北元,必先消滅王保保。因此徐達沒法拖,王保保不主動來戰,就得自己找機會去圍殲王保保。所以與其放任王保保在草原四處游蕩(還得考慮長期拖下去的錢糧問題),不如借著發現其蹤跡之機主動出擊。
只是徐達想錯了,王保保并不是不想與明軍決戰,他只是不想以徐達設想的方式決戰。
五月初六,王保保聯合北元禁軍將領賀宗哲部,在嶺北伏擊了求戰心切的徐達,是役明軍戰死萬余人。這是明軍的慘敗,但也旁證了徐達的能力。在他的指揮和組織下,“固壘而收之”,中伏的明軍擺脫了潰敗而全軍覆滅的命運。
三萬多敗軍在徐達的率領下,步步為營并向南撤退,最終成建制的脫離了王保保的圍追堵截,但這并不能阻止已倒下的多米諾骨牌。
東路李文忠知悉徐達壓上后,也按預先計劃轉向西進。但六月李文忠部趕到土剌河時,徐達早已敗退,李文忠一下就成了新的孤軍,很快就被北元包圍于阿魯河。雖然李文忠部同樣突出重圍,但損失同樣慘重。
副將宣寧侯曹良臣、指揮同知常榮(常遇春從弟)、指揮使張耀、指揮使周顯等多位高級將領戰死,陣亡以及被俘士兵也在萬人左右。突圍后又因迷失方向陷入大漠之中,因缺乏輜重又減員萬余。最終李文忠部撤至大明控制區時,損失過半。
西路的馮勝部,雖然表面大勝,但其帶給明廷的“失敗”一點也不比其它兩路輕。
馮勝率軍西出后,數勝北元軍隊、俘獲大量人馬牛羊等,還攻占了原本不屬于蒙元直接統治的嘉峪關以西地區(蒙元和察合臺汗國之間的羈縻州緩沖區)。但聽聞嶺北慘敗的消息后,馮勝擔心自己被北元和察合臺夾擊,因而選擇了撤退。
![]()
馮勝不僅放棄了嘉峪關以西的哈密、敦煌等地,撤退過程中更是幾乎放棄了甘肅全境,導致明朝的西北版圖較之唐、北宋更為內縮,即著名的“棄地甘肅事件”。
此舉讓朱元璋大為光火,不僅未因戰功嘉獎馮勝,還給予下旨申斥、貶職、籍沒家財等處罰。而且此舉在一定程度上也固化了明朝的西北邊界,此后明廷再未直接控制嘉峪關以西。
除了以上簡述的戰損,嶺北之役還有個讓明廷損失極其慘重的地方 – 馬匹。
明廷為嶺北之役配置的軍隊總數不算太多,但其中大半是精銳騎兵。按照1比2或者1比3的兵馬配比,僅戰馬就需15 ~ 20萬匹。再加上負責后勤運輸的馱馬,明廷為此次出征配置的馬匹在30萬以上。
這些馬絕大部分來源于明軍對蒙元“遺產”的接收,或者說它們對于明廷是“不易再生資源”,而這幾十萬馬匹在嶺北之役中幾乎消耗殆盡。洪武二十三年時明廷統計武備,明軍官兵共計1204923人,而馬僅45080匹 ……
所以嶺北之役后,“明軍自是希出塞矣”。不是怕了北元軍隊,而是明軍靠兩條腿難以在草原、大漠里追上蒙古人。而沒有一支強力騎兵部隊,明軍就算一時勝利,也無法長期有效地控制草原。
注:朱棣五次北伐,除了第二次都未獲取大的戰果(馬哈木在忽蘭忽失溫主動求戰),主要原因也是騎兵少,無法追殲流竄的蒙古軍隊。
這是明朝北線整體性地由攻轉為構筑邊墻防守的原因之一,也是朱元璋放棄繼承元朝全部行省(嶺北行省)的原因。所以朱元璋在二十多年后,也仍然對嶺北之敗耿耿于懷。
![]()
(洪武三十年六月二十六日),千戶支翰賚敕晉王圣旨:
噫!吾用兵一世,指揮諸將,未嘗十分敗北,致傷軍士。正欲養銳,以觀胡之變。其在朝諸人,日奏深入沙塞,初不準。日奏疊疊,試許之。不免兵疵于和林,輕信無謀者,以致傷生數萬,此乃擅聽群無謀者(鍋還是得甩給別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