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和尚,多數人會想到影視中慈眉善目、扶弱濟困的高僧,也有人會想到某些寺院肥頭大耳賺錢牟利的假和尚。什么是和尚該有的形象呢?
![]()
和尚
佛教由古天竺迦毗羅衛國(在今尼泊爾南部提羅拉科特附近)釋迦族的王子喬答摩·悉達多創建,據說他厭倦了世間的苦難和紛爭,29歲時離家出走,到森林里苦思冥想,在古婆羅門教的基礎上創立了佛教。和婆羅門教一樣,佛教也相信因果和輪回,只是把婆羅門教的“三界”(天界、祖靈界、鬼界)輪回發展為“六道”(天道、修羅道、人道、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輪回,把一些神靈的名字也做了修改,最后構建了以三寶、四諦、五戒、六度、八正道、十善業、十二因緣為主體的佛教理論。
![]()
佛祖像
佛教在發展中,出現了教派和變化。傳入中國漢地的,稱為大乘佛教,傳入東南亞的,被稱作小乘佛教。大乘即菩薩乘,通過修道成為菩薩,普渡眾生;小乘即羅漢乘,通過修道成為阿羅漢,解救自己。
東南亞的緬甸、泰國、老撾、柬埔寨,佛教秉持早期傳統,僧人穿衣都露出右肩,寺院沒有飯堂,僧人每天早上要出門化齋,寺廟周邊的民眾也都一早準備好糯米飯在路邊等候且以齋僧為榮,還有不少人在寺廟接受教育,甚至男人們一生中都渴望去做一次和尚(幾個月或幾年后再還俗)。比如泰國,自稱佛國,官方紀年使用佛歷,我們今年是2025年,他們是2568年,國徽也是用佛教護法迦樓羅。
![]()
泰國前國王出家照
傳入漢地的佛教,則結合氣候特點,把右袒衣服改成了漢服直襟,高僧在重要場合穿袈裟時才右袒。另外,寺廟都有飯堂。因為佛教初入中國時和儒家觀念產生了沖突,儒家認為落發剃頭、不婚不育都是大逆不道,所以僧人多建寺廟于偏僻地點甚至深山老林,需要自食其力。
東漢明帝永平十一年(公元67年),西域僧人攝摩騰和竺法蘭帶著佛經來到洛陽,明帝建白馬寺,佛教開始在中國內地傳播。晉朝時佛教興盛,內地僧人開始去天竺取經。南北朝時,佛教已在全國普及,甚至出現了“南朝四百八十寺”的盛況。
唐朝時,佛教地位更為提高,獲得了相當于國教的地位(唐名義上奉道教為國教),各地興建寺院、石窟,甚至一些官員、文人也都吃齋念佛做居士,貴族紛紛請高僧做幕僚。但物極必反,由于僧尼不納稅,不少佛寺都積聚大量田產和資金,甚至收容逃犯盜賊、和官府作對,比如白蓮教。所以歷史上也發生過“三武一宗”滅佛事件。
![]()
西天取經圖
但總體來說,在中國古代,佛教與儒、道相融合,成了中國文化的基礎,對中國社會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新中國成立后,一度以馬克思的觀點來消滅宗教,后來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國情保留、保護了寺廟和信眾,要求佛教和社會主義相結合,僧尼也是有身份證的公民,要積極參與社會主義建設,要定時升國旗、唱國歌。所以,這樣看來,現在的和尚(尼姑)在遵守寺廟戒律的同時,也和我們普通人一樣,可以享受現代化的生活,寺廟有電燈,我們不會覺得奇怪,寺廟有電飯鍋,我們也會覺得很正常,寺廟有網站,我們也不應覺得驚奇,但和尚開汽車、直播帶貨,可能就會讓人覺得不可思議。
遼寧海城大悲寺的僧人至今仍保持苦行傳統,每年要出來要飯幾個月。而河南登封少林寺則高度商業化,涉足文化演出、醫藥、食品、文創、旅游等多個領域。杭州靈隱寺、上海靜安寺、五臺山殊像寺等,商業化程度也很高。在商品經濟時代,地方政府要發展經濟,寺廟也要生存,所以各地樂于把轄區內的寺廟打造成旅游名片,在這個過程中,寺廟的角色在轉變,僧人的角色也在轉變。
![]()
海城大悲寺僧人外出行乞
其實在國外,主要宗教機構也都在與時俱進,基督教就不說了,辦學校、辦醫院、搞慈善、主持婚喪儀式等,做得很成熟。香港的佛教組織也有學校、醫院、餐廳,日本的寺院幾乎壟斷了喪葬行業,各寺院都有明碼標價的納骨堂。
漢傳佛教古代有五山十八宗,現在流行的主要有八宗:三論宗(又名法性宗)、瑜伽宗(又名法相宗)、天臺宗、賢首宗(又名華嚴宗)、禪宗、凈土宗、律宗、密宗(又名真言宗)。這就是通常所說的性、相、臺、賢、禪、凈、律、密八大宗派。其中禪宗和凈土宗是中國流傳最廣的宗派。
禪宗以自性清凈為本,強調內心自律而無需拘泥于外在戒相形式。六祖慧能說的“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染塵埃”就是這個意思,不著文字,不立戒律是其特色。民間俗話形容禪宗和尚是“酒肉穿腸過,佛在我心中”,《水滸傳》中的魯智深就是這樣的一個“花和尚”,吃肉喝酒、打架斗毆,但最終還是悟道成佛。
![]()
魯智深大鬧五臺山
禪宗自古講究“農禪并重”,要求僧人自行耕作生產,自給自足。百丈懷海禪師立曾立“百丈清規”,規定“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禪宗也不反對經商,若經商是為了滿足基本生活需求、支撐弘法事業(如寺院經營文創、出版等以傳播佛法),或通過商業實踐踐行“利他”(如公平交易、回饋社會),則符合 “菩薩行” 的精神。河南開封的大相國寺,宋朝時就是一個“萬姓交易”的大型集貿市場,里面不僅交易字畫古玩、日用品,還交易貓狗等寵物,寺里還有和尚作專業估價師。
![]()
開封相國寺
禪宗雖主張融入社會,但也持修六度法門。六度第一是布施,布施包括財施、法施、無畏施,其中財施就是以金錢、物品去幫助窮苦者,改善他們的生活,或出資捐款印刷各種善書,經典勸化度人,以改善眾生的心性。這一點和儒家文化中的仗義疏財、樂善好施是一致的。結合現代的情況,應該是寺院要把維持日常運轉之外的盈余收入拿出來做慈善、回饋社會,而非揮霍享受、中飽私囊。
![]()
六度法門
六度第二是持戒,禪宗所謂不立戒律,并非不守戒律,而是不在基本戒律之外再專立自己宗派的戒律而已。因此,所有出家人都應遵守五戒十善。五戒止惡,十善揚善。五戒為: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十善是五戒的擴充,分為“身三善”:即不殺、不盜、不淫(在家人不邪淫,出家人不犯淫);“口四善”:即不兩舌、不惡口、不妄言、不綺語;“意三善”、即不貪、不嗔、不癡。修行之人,要求斷絕紅塵,所以不允許婚配,雖然現代法律并不禁止僧人結婚,但絕大多數僧尼都嚴守不婚戒律。而日本的僧人是可以結婚生子的,泰國的僧人結婚的話必須還俗。
社會在發展,佛教也需要跟上時代的步伐。做和尚不是去隱居,不是去上班,更不是去創業,而是以舍棄世俗歡愛的形式去凈化心靈,守護、弘揚傳統文化和遺產,把佛教的藝術、醫術、武術及勸人向善的智慧以多元的形式推向社會,構建既有心理建設、又有社會參與的人間佛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