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下午,北京大興某便利店外,一名穿著公司馬甲的銷售員正對準貨架拍照。他手中的手機屏幕上,拍攝時間、經緯度、工號及企業LOGO一一浮現,不到半分鐘,照片便同步至區域經理后臺。
在不少外勤崗位中,這種“帶坐標的影像記錄”正逐漸取代傳統的簽到方式。而背后推動這一轉變的,是接龍管家團隊版帶來的技術突破。
從“代打卡”到“實時留痕”
“前段時間查出二十多起外勤造假,有員工在咖啡館打卡,卻聲稱在門店。”某連鎖藥企的運營總監李明嘆了口氣,一邊翻出數頁手寫打卡記錄,字跡潦草、時間混亂。他說,這種現象在不少行業中都存在,“流程不缺,但缺驗證”。
根據艾瑞咨詢2024年數據顯示,企業在外勤管理上的投入較去年增加了17%,其中近一半資源都花在數據核驗上。
接龍管家團隊版的產品負責人劉經理介紹,在打卡照片中使用騰訊地圖的定位功能,員工位置難以篡改。“比起‘防君子’,我們是從機制上壓低造假的空間。”
![]()
在試點的某物業公司,系統上線三個月,員工打卡完成率從原本的六成多躍至九成以上。項目經理陳靜直言:“過去要反復催照片,現在誰沒打卡,系統直接提醒,效率高了,壓力反而小了。”
數據流動,管理邏輯隨之改寫
朝陽區一家新能源展廳內,銷售顧問王莉剛送走客戶,打開小程序拍下洽談區畫面。照片打上水印,帶著時間與位置,連同簡要備注同步上傳。她的主管打開后臺,一覽無遺地看到整支團隊的動向。
“過去我們花大量時間整理Excel打卡表,如今一鍵導出,照片、位置、備注打包在一起。”某醫療器械企業省區經理告訴記者,僅人力整理節省的時間,每月便折合2萬多元成本,“更別說數據的實時性和準確性”。
![]()
這一切,源自接龍管家團隊版構建的數據中樞系統——將傳統碎片化打卡行為轉化為一套可跟蹤、可審計、可復用的數據鏈。
多行業探索場景化打卡,新工具催生“管理再造”
記者在采訪中注意到,不少企業已開始圍繞自身業務場景對“外勤打卡”進行二次應用。
某電力公司嘗試將巡檢影像與設備銘牌綁定,工作人員外出巡線時,需現場拍攝帶有編號銘牌的設備照片作為記錄;在一家家政服務平臺,服務人員入戶前則需站在門口拍下帶有門牌號的照片,“有沒有按時上門、服務是否到位,一張圖就說清楚了。”平臺運營人員說,這類規定上線兩個月后,客戶關于“未按約服務”的投訴下降了三分之一。
“新工具解決的并不只是打卡本身,而是將操作過程結構化、可證據化。”人力資源服務從業者劉芳表示,“它背后體現的是一種‘過程即責任’的管理理念。”
在更多試點企業中,系統自動標注時間、位置、操作人,結合任務提醒、后臺審核等機制,形成了一套閉環的流程追蹤鏈條。“以前員工口頭說做過的,現在都變成了‘做過什么、做在哪兒、幾點完成’的可視化記錄。”一家大型連鎖品牌的區域經理表示。
![]()
記者觀察
過去的考勤,是“人到即可”;現在的外勤打卡,更是一次小型的信息采集。
接龍管家團隊版的打卡系統,是在原有流程基礎上加上了一層輕量驗證,使外勤記錄不再停留于“是否到場”的表面,而是真正落到“工作有無完成”的實質。它改變的,既是信息流的生成方式,也是管理者與一線員工之間的信任基礎。
當管理從“是否打卡”走向“留下什么痕跡”,也許正是企業數字化管理真正開始深入人心的那一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