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手機/耳機有人買嗎?我沒見過這樣的手機/耳機?設計真的很不一樣。”
社交媒體上大家討論的正是 Nothing 新發布的新品。今年 7 月,Nothing 發布首款旗艦手機Phone (3),定價 799 美元,和 iPhone 16 的首發價(799 美元)持平,首款頭戴耳機Headphone (1)也同步亮相,售價 299 美元,與索尼旗艦差價不大。對 Nothing 而言,這是一次意義明確的“向上突圍”。
一個新品牌 5 年做到 10 億美金營收,雖然其智能手機體量僅占全球智能手機的 0.2%,卻是過去十年唯一成功規模化的智能手機創業公司。“不想當將軍的兵不是好兵,往舞臺中央走是自然而然的事。” Nothing 中國區負責人的這句話,指向了公司“第二篇章”(規模與創新)的開啟。
![]()
![]()
Nothing 第一階段
Nothing 的底氣源于其對行業痛點的深刻洞察:科技產品同質化嚴重、交互邏輯止步不前、甚至“偷走”用戶時間,其解法是用“設計”讓科技重歸有趣,致力于消除人與科技之間的障礙。
Nothing深知,硬拼全能產品毫無勝算,反而是專注特定用戶群體、深入理解年輕人需求的品牌,更能打動用戶,并走出一條獨立的創新之路。這一戰略已獲得市場驗證——Nothing全球用戶平均年齡僅26歲,比同類產品年輕近10歲,超 60% 的用戶表示“設計”是購買的關鍵因素,Nothing OS則是第二因素。
“目前的智能手機市場,距離終局還很遠,仍是上半場。”Nothing聯合創始人Shawn告訴胖鯨。Nothing究竟如何找到智能手機的新路徑?又將奔赴怎樣的戰場?胖鯨在北京的新品體驗活動上,通過對產品的觀察以及與團隊的溝通,試圖拆解這些答案。
“聲光”重構交互:Nothing Phone (3) 的非典型旗艦之路
自 2022 年推出首款智能手機 Phone (1) 起,Nothing 以半透明后蓋與 Glyph 燈帶交互為標志,在主打性能堆疊的手機市場中帶來一股新鮮的視覺語言。隨后,品牌陸續發布 Phone (2)、Phone (2a) 以及更大眾化的 CMF Phone 1,逐步搭建起完整的產品矩陣。據胖鯨了解,Nothing 的累計銷量已突破 700 萬臺。
![]()
![]()
Nothing Phone (3)
今年 7 月,Nothing 正式發布其首款真正意義上的旗艦手機Phone (3),但這款新品暫未計劃進入中國市場。品牌方坦言,中國的手機生態與海外截然不同,特別是在利潤結構上,移動互聯網收入占比很大,“我們的手機在軟件端的商業化是非常少的,如果進入中國市場,需重新梳理戰略布局。”這不影響 Phone (3) 在中文社交平臺上的討論熱度,關注焦點在于它擯棄了“硬件堆料”的路子,通過設計和交互重塑了人與手機的關系。
影像系統是最具代表性的升級。Nothing與專業攝影師共創風格預設,讓用戶一鍵切換拍攝風格,也鼓勵社群共創,用戶可參與定義視覺語言,從“使用者”變為“合作者”。
而背部升級的 Glyph 矩陣也充滿巧思。由 489 顆 LED 組成的點陣屏構成一套“聲光交互語言”——從通知提醒、來電識別,到小游戲與情緒表達,在主屏幕做不到的事情都可以在背部完成。
這樣的設計,一方面可以減少大家對手機依賴,比如 NothingPhone (3) 新增了背部實體按鈕,可直接操控 Glyph 玩具的切換與使用;另一方面也增加了趣味性,Nothing 聯合創始人 Shawn 在北京新品體驗活動中分享道:“我昨晚和朋友在北京吃飯,就是用 Glyph 矩陣的‘轉酒瓶’功能來決定誰付錢的。最后是我付的錢。”
借助影像與交互系統的“雙重革新”,Phone (3) 為智能手機的定義注入新意,也為Nothing邁入下一階段積蓄勢能。
Headphone (1):Nothing 向音頻紅海發出的“交互宣言”
正如 Phone (3) 所展現的那樣,Nothing 正試圖通過對交互的重新定義,打破傳統設備之間孤立運作的壁壘。Nothing 也并未止步于手機,同步發布的頭戴耳機 Headphone (1),正是生態路徑上的關鍵一環。它所承載的,不只是音質,更是 Nothing 對“多設備協同”與“非屏幕交互”的又一次深度探索。
早在 2021 年,Nothing 便以透明設計的真無線耳機 Ear (1) 切入由白牌與手機廠商主導的真無線耳機(TWS)紅海市場,一舉吸引關注。 頭戴耳機作為市場中呼聲極高、用戶期盼已久的品類,終于在 Nothing 的節奏中迎來登場。
團隊坦言,這個品類“自己也很喜歡”,但長久以來并沒有品牌真正“破解”其體驗核心。在無線耳機盛行、交互日趨虛擬化的當下,Nothing 選擇了一條看似“反潮流”的路徑:在不妥協音質(與擁有 60 年高保真歷史的英國音響品牌 KEF 合作)與佩戴舒適度的前提下,重拾物理按鍵,并將其智能化。
![]()
![]()
![]()
![]()
![]()
![]()
Nothing Headphone (1)
目標十分明確——以更自然直觀的“盲操”體驗,幫助用戶擺脫對屏幕的依賴,回歸純粹的音樂聆聽狀態。 Headphone (1) 采用了集成于機身的物理操控組件,包括滾輪、撥片和按鍵,支持切歌、調節音量、切換降噪模式等基本操作。
當Headphone (1) 連接上 Phone (3) 時,其功能得以完全釋放——用戶可以一鍵切換播客或流媒體的收藏列表,啟動 Phone (3) 的 Essential Space(AI 功能),使耳機無縫融入 Nothing 的智能生態,極大提升跨設備的使用流暢度。
試想一下在路上突然來了靈感,掏手機、解鎖屏幕、打開備忘錄,靈感可能就跑走了。如果你剛好戴著 Headphone (1) ,只需輕觸按鈕,說出靈感,手機即可為你自動保存。
![]()
Nothing Headphone (1)
Phone (3) 和 Headphone (1) 展現了 Nothing 在硬件設計與交互創新上的硬實力,但在強者環伺的智能硬件戰場,Nothing還需要更深層的力量為自己贏得市場,Nothing的破局方式是 社群共創模式與快速迭代的軟件生態。
更高份額的柔性護城河
![]()
Nothing組合拳:硬件+軟件,深度綁定的社群共創機制,激發創造力的生態系統
在供應鏈“卷”到極致的智能手機市場,Nothing 敢與蘋果等眾廠商比肩的底氣,除了設計出眾的硬件,也在于一套組合拳——硬件+軟件,深度綁定的社群共創機制,激發創造力的生態系統。這套組合的核心邏輯,是將傳統意義上的消費者,轉化為 Nothing 的創新伙伴與品牌護城河的共建者。
社群:不是規模,而是機制
在 Nothing 新品體驗北京站的活動中,胖鯨觀察到,其中國區負責人與參與者交流時,被問及“能否將外賣配送通知嵌入系統”。Nothing表示,“團隊會收下這個提議。還有其他建議嗎?”類似場景在耳機盲測環節重現,工作人員反復征詢改進意見。這并非偶然,而是 Nothing 社群驅動基因的自然流露。
![]()
Nothing 新品體驗北京站
Nothing 的社群生態已達到相當規模(核心成員超 10 萬,社媒互動粉絲超 300萬),但其真正的價值在于深度綁定的創新機制:“0-1-10-100”。具體而言,品牌從 0 到 1 的突破由Nothing自身主導;從 1 到 10 的成長則依賴社群的力量;而從 10 到 100 的規模化則依賴更廣泛的用戶基礎。
為踐行此理論,Nothing 在創立之初就讓超 8000 名早期社群成員成為了公司的真實股東,將用戶利益與公司發展直接捆綁,并設立了常任“社群董事會成員”一職,這位特殊代表列席公司最高決策機構董事會會議,肩負雙向溝通重任——將社群的真實聲音直達決策層,同時將公司戰略帶回社群同步。
![]()
Nothing Phone (2a) Plus 社群版
Phone (2a) Plus 社群版有力驗證了社群共創模式的可行性與巨大潛力。這款由社群粉絲主導設計的手機,不僅成功量產上市,更創下 15 分鐘售罄的紀錄,一舉奪得 2025 年 iF 設計金獎,成為“業界第一款完全由粉絲設計并實現量產的手機”。
相信這些人也正如日本著名工業設計師深澤直人遇見 Nothing 的心情那般:“所謂消費科技產品,在過去是根據消費者的想法去設計作品,但是iOS和安卓的出現,使得如今的世界現在進入了‘億萬人使用同一款產品’的時代,在這個時代談個性化并不現實。但是大家逐漸也意識到了問題,所有人都使用同樣的東西,一切便會變得乏味,手機和各種產品都相似,大家也不再有互動,這仿佛成為了無解的難題。直到 Nothing 出現。”
軟件 & AI:生態的粘合劑與放大器
硬件是觸點,社群是根基,而軟件則是連接一切、放大價值的粘合劑與放大器。Nothing 正戰略加碼軟件投入,將軟件團隊規模快速擴充,以支撐其雄心。
將于秋季發布的 Nothing OS 4.0 被寄予厚望,將深化其“AI 三支柱”戰略:依托初創公司優勢實現快速迭代;憑借強大的設計基因確保 AI 功能融入的自然品味;推動社群共創,讓用戶從使用者變為貢獻者。
目前 Nothing OS 3.5 已初步實現 AI 功能的融入,Essential Space 上線后,周活躍率超預期 20%,展現出巨大潛力,翻轉錄音(手機背面朝上時長按指定按鍵自動整理錄音)、Essential Search(始于用戶習慣的上滑手勢,實現不用跳轉瀏覽器即可快速獲得解答)等AI 功能也頗具特色。
![]()
Nothing Phone(3)
Nothing表示,有趣的科技可以激發人類的創造力,我們正為之而努力。Nothing 已將 Glyph SDK 開源,鼓勵大家上傳自己的 Glyph 玩具代碼,創造自己的“光影玩法”。數據顯示,超 80% 的用戶選擇長期開啟 Glyph 功能,成為真實融入用戶生活的“功能美學”。
這正是“Technical Warmth”設計理念的外顯:外冷(結構理性、工程精密),內熱(人本思維、情感連接)。Nothing 目標明確:降低用戶創造門檻,讓創新更簡單。這正是 Nothing 想要打造的下一個時代——鼓勵用戶共建、重構硬件定義 AI。
結語
Nothing 雙旗艦的推出,絕非“莽撞”,而是基于設計差異化、社群參與、軟件粘性三位一體戰略的自信宣言。它嘗試回答的,不僅是“手機/耳機還能怎么不一樣”,更是“科技公司如何與用戶共處”的根本問題。
通過將用戶深度拉入創新鏈條(從設計、反饋到成為股東和董事),Nothing 正在構建迥異于傳統巨頭的柔性護城河——其核心資產不僅是產品,更是高度認同品牌理念、樂于共創的“人”。
這場由智能手機 0.2% 份額玩家發起的沖鋒,其意義已超越市場份額之爭。它代表了一種可能性:在巨頭林立的科技叢林,以極致設計為矛,以深度社群為盾,以開放軟件為紐帶,新玩家能否開辟一條“規模與個性并存”“商業成功與用戶賦能共贏”的新路徑?
Nothing 的答案或許尚未定型,但它已為挑戰者點亮路標:與其在舊范式追趕,不如重建游戲規則——用設計喚醒感官,用社區激活信仰,用開放換取忠誠。這條路正如日本著名產品設計師深澤直人那把“讓人自然拿起”的雪糕勺,真正的創新永遠生于對人性本質的洞察。
而當下對 Nothing 來說,身處成熟的電子消費品市場,能擁有這樣的關注和討論應該是件好事。至少,創始人裴宇所描繪的“用設計重塑世界,讓科技不再無聊”的愿景,正在發生。而 Nothing 有趣的本質是用產品激發更多人創造力,其每一步探索本身就值得期待。
本期作者:Anna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