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美國正式官宣,要將精力放在高超音速導彈的研制上。當時,美國空軍拿出AGM-183A計劃,海軍宣布常規快速打擊(CPS)項目正式成立,陸軍則準備研發遠程高超音速武器。那種勃勃生機,萬物競發的境界尤在眼前。
現在,五角大樓不明白,為什么大家都在談論著項目要爛尾,仿佛這高超音速的戰場,對于美國人來說注定是兇多吉少。
![]()
如今,中國東風-17和俄羅斯“匕首”高超音速導彈已經服役,而五角大樓審計官員面前堆著的是厚厚的項目報告,花了這么多的錢,至今卻連一款合格的高超音速導彈都沒能拿出來。
更加諷刺的是,連中東地區那群“拖鞋佬”都宣稱自己有了高超音速導彈,當年一管洗衣粉就能下場打伊拉克的美國,如今竟然和胡塞武裝打的有來有回。
![]()
美國這是怎么了?號稱世界科技第一強國,為什么連高超音速導彈都造不出來?
原因其實是多方面的,這里只挑兩個重點的。
第一,老美沒有一個核心的研發團隊,各軍工企業各自為政,派系斗爭削弱了研發能力。
![]()
美國空軍率先押注在洛馬公司的AGM-183A上,這款用火箭助推加滑翔技術的導彈一度被寄予厚望,短短幾年間便吸納了數十億美元的研發投入。可是,后續的測試卻如同陷入泥沼,2023年3月的關鍵試射失敗,導致項目被束之高閣。更有人懷疑,洛馬是在畫大餅,先把項目搶過來再說,之后就是不斷的要經費。
![]()
陸軍與海軍則聯手將賭注押在另一條技術路線上,即“通用型高超音速滑翔體(C-HGB)”,該項目主要由洛馬與諾斯羅普·格魯曼聯合研制,陸軍的導彈名稱為“暗鷹”,海軍的則是CPS。“暗鷹”的試射日程一延再延,海軍CPS的進度也步履蹣跚。
![]()
期間,美國國防高級研究計劃局又開辟了另一條戰線,“高超音速吸氣式武器概念(HAWC)”,該項目由雷神公司與諾格公司主導,主要探索超燃沖壓發動機在高超音速武器上的應用,而“戰術助推滑翔器(TBG)項目則又給回洛馬。
一時間,各大軍工巨頭紛紛入場,項目搞出了一大堆,四張嘴扯出八個方向,銀子花的和流水一樣,前后投入了上百億美元,還不如丟顆石子進水里,起碼能聽個響。
![]()
洛馬手握空射快速響應武器(ARRW)和TBG,雷神與諾格專注于HAWC,波音則在多個項目中試圖分一杯羹,以“合眾國長子”的身份到處攪局。這種分散投入、各自研發的模式,讓很多寶貴的技術積累與工程經驗無法匯聚到一起。就好比要造一輛車,幾家公司都拿出了輪子,但是輪子都不一樣。
第二,在技術路線上,美國高超音速導彈可謂是“走歪”了。
可以明顯的感覺到,這些軍工企業更加偏向沖壓發動機路線,他們想搞一款高超音速巡航導彈,可以簡單的理解為速度5馬赫以上的超級版“戰斧”。
![]()
原因也不難猜,美國在中東打的幾場戰爭,“戰斧”導彈消耗量是巨大的,用的多美國政府采購的就多,這錢自然也多。像東風-21D這種幾枚就能讓航母報廢,還核常兼備的大殺器,哪有那么多油水可以撈呢?
即便如此,美國的超燃沖壓發動機技術在全球也不是最先進的,俄羅斯的都比他們好。這種導彈對高溫材料的要求很高,熱管理技術要是不過關將很難成功。即便是造火箭滑翔式的高超音速導彈,美國手上也沒有前置的科技可以用。他們沒有研制導彈的激波風洞,只有電動渦扇風洞。
![]()
美國想跳著研發,在設計導彈外形時主要依賴計算機模擬,這顯然是做不到的,因為人類目前還沒有建立完整的湍流數學模型。數學上辦不到,計算機又如何模擬呢?
雪上加霜的是,中國的兩款六代機問世,還時不時出來放風,人民群眾拍幾段高清圖頻照片發到網上,這在不斷刺痛美國人的神經。可以明顯感覺到,美國當下的重點是第六代戰機,造戰斗機要比造導彈賺錢多了,飛機還需要日常維護和升級,這些都是盈利點。
![]()
現在波音接手了F-47六代機項目,這家老牌飛機制造企業已經很多年沒有研制戰斗機了,上一次研制出合格的戰斗機還是在1933年,飛機型號為P-26。為了研制六代機,很多項目被五角大樓砍掉,連“哨兵”洲際導彈也差點被取消,高超音速導彈項目前途堪憂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