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網絡上有個話題挺熱:有人說咱們中國的東風導彈,滿打滿算大概就2600枚左右。不少人一聽就急了:這要是放在一場高強度戰爭里,不是一下子就打光了嗎?這點家底,到底夠不夠用?
咱們今天不憑空猜測,就來看看一直盯著咱們的美國智庫和軍事專家們,他們是怎么評估這件事的。
![]()
首先,我們得明白,這“2600枚”只是一個概數,而且指的是可以使用的發射單元和配套導彈,并不包括龐大的儲備彈體。這個數字,在全球范圍內已經穩居前列。
但問題的關鍵,根本不在于單純的數量比拼。美國的智庫報告就指出,評估中國的導彈實力,絕不能只看庫存。他們關注的是另外幾個更致命的因素:
![]()
1.毀傷效能:咱們的東風導彈,尤其是東風-26、東風-21D、東風-17這些型號,個個身懷絕技。東風-26能對海上移動目標(比如航母)實施精準打擊,射程直達關島,被稱為“關島快遞”;
東風-17乘波體彈道,飛行軌跡變幻莫測,現有反導系統極難攔截。這意味著,可能一枚導彈就能癱瘓一個關鍵節點(如指揮中心、機場跑道),其戰略價值遠超千百枚普通炮彈。
2.發射平臺多樣性:中國的東風導彈家族擁有公路機動發射車、地下發射井、潛艇發射等多種平臺。尤其是那些在祖國山河間“漫游”的導彈發射車,它們行蹤不定,生存能力極強,敵人想在第一波打擊中完全清除它們,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
那種認為“導彈打出去就沒了,2600枚幾下就打光”的觀點,其實是把現代高科技戰爭想得太簡單了。
中國發展國防力量根本是為了保家衛國,維護主權。咱們的導彈,每一枚都有其明確的戰略任務:有的是為了在關鍵時刻阻止敵方航母戰斗群介入(區域拒止/反介入);有的是為了摧毀敵方關鍵的軍事基地、雷達站和后勤樞紐;還有肩負戰略威懾使命的核導彈。
這是一種精密的“體系破擊”思維,追求的是用最少的代價,達成最大的戰略效果,而不是搞“鋼鐵洪流”式的覆蓋。
![]()
很多人忽略了一點——戰爭狀態下的工業產能。中國擁有全世界最完整的工業體系,一旦進入戰時軌道,導彈的生產和補充速度將是驚人的。美國蘭德公司的報告就曾憂心忡忡地提到,中國在關鍵國防工業領域的動員潛力和生產速度,是讓對手非常忌憚的變量。
美國軍方和智庫真正害怕的,從來不是“2600”這個數字本身。他們反復強調和渲染中國導彈威脅,其實是在擔心一個更深層次的問題:中國已經建成了一個集成度高、生存力強、殺傷力巨大的先進導彈作戰體系。
![]()
這個體系包括了:天基偵察衛星(發現目標)、無人偵察機(精確定位)、強大的C4ISR指揮系統(決策與指令下達)、以及最后實施打擊的、型號齊全、難以攔截的東風導彈家族。
在這個體系里,東風導彈是最終砸向目標的“鐵拳”。但如果沒有前面的“眼睛”和“大腦”,拳頭再硬也打不準。美國智庫的評估普遍認為,在第一島鏈內,中國的這個“殺傷鏈”體系已經非常成熟和致命,足以讓任何潛在介入者付出難以承受的代價。
![]()
所以,單純爭論“2600枚導彈夠不夠打一仗”,本身就是個誤區。中國的國防智慧,從來不是與對手進行簡單的數量堆砌,而是追求“效費比”的最大化。我們發展的是能夠以質取勝、有效捍衛國家核心利益的“殺手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