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生經濟動物基本是屬于變溫動物,它們的體溫隨著水環(huán)境溫度的變化而變化。與恒溫動物相比,水生經濟動物的生熱過程緩慢,生熱數量較少,而且水溫的增減,很快通過皮膚中的微血管和鰓血管傳播到全身。幼魚的體溫隨環(huán)境溫度變化得更快,對溫度變化的反應更敏感。
![]()
一、魚類的適溫
絕大多數魚類體溫較水環(huán)境溫度略高0.5~1.0℃,只有極少數海洋魚類,比如金槍魚、鼠鯊類能保持比水溫高得多的體溫。在水溫為6~30℃的范圍內,大型藍鰭金槍魚的紅肌溫度可保持在26~32℃,成為維持游泳能力的能源,這種熱量是由脂肪轉化提供的。金槍魚這種維持保溫的能力與紅肌中具有動脈和靜脈形成的“血管網叢”有關,它是防止身體熱量散失的屏障。還有少數魚類比如鱸魚、太陽魚等,在受到外部的驚嚇時,體溫也略微升高。
不同的魚類能在極其不同的水溫中生活。美洲的斑鳉魚是棲息在溫泉中的小魚,能夠在52℃的水溫中生活。鯉魚、鯽魚、烏魚能夠忍受0℃的環(huán)境,它們在外界結冰的情況下,只要體液不凍結(血液的冰點低于水)就能成活。
![]()
(圖源:世界不能沒有橘子小狗)
在一定的溫度范圍內,魚類對溫度的變化具有適應性,不同種類具有不同的適溫幅度。鯉魚、鯽魚在水溫0~40℃時能生存,稱為廣溫性魚類,因此分布地區(qū)也較廣泛。冷水性魚類和一些熱帶魚、亞熱帶魚類對水溫的適應范圍較小,稱為狹溫性魚類。例如,鮭鱒魚類在水溫超過20℃時就不易生存,鯪魚在水溫降至7℃左右時會陸續(xù)死亡,因此,它們的分布范圍受到限制。
一種魚類在不同的發(fā)育階段對水溫的適應性也有差異。鱒魚的成魚雖能在0~20℃的環(huán)境中生活,但它們的卵只能在0~12℃的環(huán)境中發(fā)育。青魚、草魚、鰱魚和鳙魚也是廣溫性魚類,但它們的卵和魚苗在18~25℃的水溫幅度內才易成活。
由于各種魚只適應在一定范圍的水溫中生活,因此,魚類的分布隨地域而異,也隨著季節(jié)更迭而變動。一個地區(qū)的魚類品系組成與該地區(qū)的溫度條件有關。

二、水溫與水生經濟動物的關系
水溫的變化對魚類各個生活周期的影響很大,水溫是魚類與非生物環(huán)境條件關系中的一個重要因素。水溫與水生經濟動物的關系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水溫與攝食和營養(yǎng)
許多水生經濟動物,特別是生活在溫帶的水生經濟動物,攝食強度存在著季節(jié)變化,這與相應的氣溫、水溫的變化密切相關。比如溫帶地區(qū)的魚類在夏季強烈攝食,冬季停止或顯著減低攝食強度。
鳡魚在冬季月平均水溫為4.7~9.1℃時仍就攝食,但食量僅占其體重的3.2~4.9%,而春末夏初水溫升高到22.7~30.6℃時,多數個體強烈攝食;鯽魚在水溫達到8℃以上時開始攝食;體重600克的石斑魚在28℃的水溫條件下,攝食速度和日糧數量要比19℃時多一倍。
許多水生動物的攝食活動隨著四季外界溫度的變化而相應增減。羅氏沼蝦的最適攝食溫度為24~30℃,當水溫下降到16℃時停止攝食;中華鱉的最適攝食溫度為25~30℃,20℃以下或34℃以上時食欲下降,15℃以下停止攝食,10℃以下進入冬眠狀態(tài);牛蛙的最適攝食溫度為24~30℃,當水溫低于10℃以下時開始冬眠。
由此可以看出,水生經濟動物攝食量的變化,實質上是水生經濟動物對餌料的消化、吸收、代謝速度快慢的反應。比如鯉科魚類的消化率在16℃時為73.9%,當水溫上升到22℃時,消化率增至81.8%。另外,多數水生經濟動物與陸生恒溫動物不同,每年有停食或減食時間,體內貯存的營養(yǎng)物質有面臨耗盡的可能。
2.水溫與生長
水生經濟動物的生長快慢有各自的特點,但就同一種類來說,在適宜溫度范圍內,生長快慢與水溫有關。生活在平均水溫較高的水域中的暖水魚類,其生長明顯快于生活在平均水溫較低的水域中的魚類。比如長江湖口地區(qū)的二齡和三齡青魚,在自然狀態(tài)下平均體長可達331厘米和582厘米;而黑龍江流域的同齡青魚,其平均體長只能達到110厘米和230厘米,生長顯著緩慢,這與兩地區(qū)的全年平均氣溫分別為8℃左右和2℃左右有關。
水溫對生長的影響,根本的原因還是與攝食和營養(yǎng)有關。水溫較低的地區(qū),食料生物大量出現時期較晚,持續(xù)時間短,因而魚類的肥育季節(jié)短促。當然,水溫控制著水生經濟動物的代謝強弱,影響攝食的數量,而生長快慢與攝食多少有直接關系。例如,生長在海南的鱉不會進入冬眠,而生長在四川的鱉一年中有近1/3的時間在冬眠,有近半年的時間不能正常攝食生長,因而在四川養(yǎng)鱉的效益遠遠不如在海南養(yǎng)殖。
3.水溫與繁殖和發(fā)育
水生經濟動物的繁殖都有季節(jié)性,說明它們的繁殖活動與溫度變化密切相關。例如,草魚、鰱魚、鳙魚和青魚等四大家魚,只在春季水溫達到18℃左右時才開始產卵繁殖;大馬哈魚的產卵水溫則在12℃以下。一定的水溫對魚類產卵是一種刺激,不過春季產卵的魚類要求升溫,秋季產卵的魚類則要求降溫。又如,龜發(fā)情交配時的氣溫為20~32℃;中華鱉只有當水溫上升到20℃時才發(fā)情交配,交配后兩周雌鱉開始產卵;性成熟的中華絨毛蟹(河蟹)在每年的12月到翌年3月,水溫在5℃以上時才在咸淡水中發(fā)情交配。總之,各類水生經濟動物的繁殖都受水溫的制約。
水溫對水生經濟動物的發(fā)育有非常顯著的影響。在天然條件下,水生經濟動物的胚胎發(fā)育效果與當時的水溫是一致的,過低或過高都會延緩發(fā)育速度或使發(fā)育停滯。例如,我國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各類水體中均產的鳤魚在水溫為25.6~29.1℃時,孵化時間為12小時35分,在18.7~23.8℃的水溫條件下孵化時間加倍;草魚苗在水溫16.1~23.0℃的條件下,13天后體長只有8.3mm,而在水溫23.6~26.0℃的條件下,只需要3天就可以達到這一體長;鱉卵孵化出一個幼體所需的積溫為36000℃·h(度·時),即水溫(氣溫)30℃的條件下約需50天,如溫度為25℃時,則需要60天(鱉卵的最佳孵化溫度為28~30℃)。
以上實事說明,水生經濟動物的生長、發(fā)育都必然受到水溫、氣溫的嚴格制約,也就是說,溫度的高低直接關系到水生經濟動物生長發(fā)育效果的好壞。
在一些魚類的早期發(fā)育階段,水溫的急劇變化,即使在適溫范圍內都可能造成死亡。培養(yǎng)在魚缸中的鳡魚和鳤魚的健康魚苗,當水溫由20℃猛升到25.6℃時,4~5小時后即全部死亡;同樣條件下草魚苗和鰱魚苗則可忍受,沒有死亡現象。這說明不同種類的魚類對水溫的反應不同。因此,養(yǎng)殖業(yè)中的苗種在轉運、換水時,必須十分注意水溫的控制,使溫度差不致過大,水花魚苗不得超過2℃,苗種不得超過5℃。
4.水體的溫度與氣溫有一定關系
通常情況下,氣溫會影響水溫,氣溫越高水溫越高,如圖1所示。在一年中平均氣溫高于平均水溫,如圖2所示。
![]()
圖1某水體某年氣溫與水溫的關系
![]()
圖2某水體年平均氣溫與水溫的關系
5.水溫通過影響其它環(huán)境因素給養(yǎng)殖業(yè)帶來有利或有害的影響
水溫的重要性不僅表現在對水生經濟動物的直接影響上,還表現在通過影響水中各種物質的分解速度、各種水生生物、水生微生物的生活活動,對水生經濟動物形成有利或有害的環(huán)境條件。
例如,水溫較高時,水體中的有機物質分解速度加快,水質易肥,水體中浮游植物和浮游動物快速生長繁殖,為水生經濟動物提供更多的天然餌料,這是有利的一面;但這時各種病原微生物、水生昆蟲等的活動加強,往往又是疾病的高發(fā)季節(jié),形成有害的一面。
6.同一水體不同深度水溫不同
經測定,同一水體在不同季節(jié)不同水層,其水溫有所不同。在最熱季節(jié),水越深溫度越低,越淺溫度越高;相反,在最低溫季節(jié),水越深溫度越高,越淺溫度越低。
作者:梁洪了
(備注:本網易號"養(yǎng)魚第一線"歡迎您的光臨!本文原創(chuàng)僅供參考和交流!內容和圖片大多來源于網絡資料,如有異見請告知,侵權可刪,歡迎指正和留言討論,如有不同見解或者內容補充請私信或留言或評論分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