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社部、財政部7月10日發布通知,2025年基本養老金漲幅為2%。
首先回顧一下歷年的養老金漲幅。
2005年:首次全國統一調整,約10%(人均月增約 50元)。
2006年:增長 23.7%(人均月增約150元)。
2007年:增長 9.1%(人均月增約85元)。
2008年 - 2015年:連續8年保持年均約10%的漲幅:
2016年:6.5%
2017年:5.5%
2018年:5.0%
2019年:5.0%
2020年:5.0%
2021年:4.5%
2022年:4.0%
2023年:3.8%
2024年:3.0%
![]()
可以看到,2016年起,養老金漲幅明顯下降,2021年起進一步降幅,直到今年的2%。
增幅為什么逐年下降,主要可以從四個角度看。
首先是我國人口老齡化加劇,撫養壓力上升。
目前中國已進入深度老齡化社會,60歲以上人口超過2.9億(約占總人口的21%),退休人員基數龐大。以山東為例,它是中國老齡化最嚴重的省份之一。2023年數據顯示,山東60歲及以上人口占比已超23%,而且每年還在漲。
老年人口快速增長,與之相對的是繳費人數減少。而近幾年出生率持續下降,繳納養老保險費的勞動年齡人口比例在下降,參保繳費的在職人員增速放緩。這種局面自然導致基金收支壓力陡增,養老金增長空間受限。
![]()
其次是養老金本身已越漲越高,基數增大。
初期養老金水平較低,10%以上的增長是為了追趕生活成本和工資水平,術語叫歷史補償效應。隨著連年增長,很多地區退休人員養老金已接近或超過當地社會平均工資的80%–90%,繼續高增長不現實。舉例來說,2005年人均養老金約700元,到2023年,人均養老金已超過3300元。
還是拿山東舉個例子。2024年,山東企業退休人員平均養老金 約為3530元/月,而全省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約4700元/月。相當于有不少老人退休金比打工人還高,難免會影響部分年輕人的工作積極性。
養老金剛開始改革時,是為了補“窮”,所以漲得猛;現在已經補得差不多了,歷史補償效應減弱,基數效應增大。例如,養老金2000元時增長10%是200元,養老金4000元時增長5%也是200元。維持高增長率所需的資金量會呈幾何級數增長。基數增大,就不可能再給你一年暴漲10%,而是要慢慢調。這是一個從補短板到精細調控的過渡。
![]()
第三是經濟增長放緩,財政承壓。
過去中國經濟保持高速增長,年均GDP增速常年在10%左右,財政收入、企業效益增長都較快,這為養老金大幅增長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但是在現階段,GDP增長放緩,從兩位數降到5%左右。整體經濟增速放緩,相應地,可用于養老金調整的財政資金和社保基金收入的增長速度也必然放緩。
另一方面,地方財政吃緊,而中央補貼能力是有限的,像山東這樣的經濟大省,尚且要靠中央財政轉移支付來維持養老金發放平衡,更別提中西部一些收不抵支的地方了。再疊加債務問題,全國統籌雖解決地區差異,但整體盤子不富裕。經濟形勢不允許養老金增幅繼續慷慨激進,只能是量力而行。
第四是調整機制轉型。以前的養老金漲幅,是大鍋飯——你我他都漲10%,現在開始轉型了。在定額部分,漲幅大家都有;然后繳費年限和繳費水平掛鉤,就是說交得多的漲得多;然后再對高齡、困難群體適當傾斜,比如80歲以上老人、邊遠山區等等。也就是說,初期養老金改革以迅速改善民生為主,現在更多考慮可持續發展。開始更多采用 “定額+掛鉤+適當傾斜”的結合機制。整體更加理性,而不是一味追求增長速度。
![]()
需要提醒的是,與國際對比,中國養老金增幅并不低。比如德國、法國養老金調整跟CPI聯動,年均漲幅約1%-2%。日本、韓國則常年維持在1%左右或凍結。所以即便中國漲幅降到2%-3%,仍屬相對積極調整。
總而言之,養老金漲幅下降,不能簡單歸于一句“吝嗇”,而是人口老齡化+財政承壓+制度穩定后的必然選擇,從擴張式補償向可持續精調轉型。2%左右的增幅,主要目標是覆蓋CPI漲幅,保障養老金實際購買力不降低,在基金可承受的范圍內,為制度的長期健康運行留出空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