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AI,人類真的被從勞動中解放了嗎?
1950年代自動化革命初期,凱恩斯曾預言"2030年人類每周只需工作15小時"。但現實是:
亞馬遜倉庫用機器人替代揀貨員后,剩余工人被系統監控到「每分鐘必須完成30次彎腰」。
美國放射科AI診斷系統落地后,醫生工作時間反而增加20%(需復核AI錯誤);
中國某服裝廠引進智能裁剪機后,工人從300人減至30人,但剩余工人要同時操作6臺機器。
技術的解放性被偷換為勞動強度的升級,就像給奴隸更鋒利的鐐銬。
壓縮人員成本、裁剪人員,是AI推廣的最大動力。
某跨國咨詢公司的內部報告顯示:
每投入1元AI可替代:
4.2元客服人力成本(人工客服改為自動客服),6.7元基礎會計成本(財務流程自動化)。
但創造1個新崗位需要:
每個設計師的培訓成本平均不低于18萬元,人員從青澀到成熟,需要3-5年市場適應期。
這種替代效率與創造效率的剪刀差,正在制造結構性失業。就像采用聯合收割機割麥子,但拒絕給被淘汰的鐮刀匠發放饅頭。
被篡改的"進步"定義
當企業財報將"減員增效"作為AI成果炫耀時,實則完成了三個隱秘的轉換:
把社會成本(失業救濟/轉崗培訓)轉嫁給政府;把勞動異化(人成為AI監工)包裝成"人機協同";把剝削升級(更少工人承擔更多產出)美化為"生產率提升"。
當某個服裝廠老板說:"沒有AI我們早被東南亞淘汰了",而工人反問:"所以我們活著就該感謝被AI剝削?"——這揭示了一個殘酷真相:在現有規則下,技術進步正在演變為零和博弈。
"機器的資本主義應用,首先表現為對工人生活資料的掠奪。" 而今天,這場掠奪戴上了科技進步網絡的面具。
已經常態化的“一人多崗”
前兩天有個朋友,去面試一家游泳館的前臺,單休,前臺的工作范圍,迎來送往、接說聽計,然后還要拍視頻,還要直播。一個月下來給工資3200元,要干滿半年才給交保險。
這樣算下來,到手也就不到兩千塊錢,這點錢它租房都費勁,更何況買房了。而且就游泳館前臺這個職位的薪資,我有印象在口罩之前,是能給到六千的。朋友有點糾結,問我的意見。
現行行情下,企業用或主動或被迫,“一人多崗”壓榨勞動力剩余價值,已經是常態。
我說這個崗位職能和工作氛圍,決定了你事業上升的通道和天花板,也就這樣了,這個崗位所處的環境和圈層,也決定了不大可能,會提供給你提升的機遇和機會。而且大概率你干著還不會開心。
她說還機遇、還圈層,還想開心,你以為現在是什么時代啊。吃飽飯就是一切。
此時此刻,許多勞動者被迫接受薪酬低廉的崗位,并非因為“選擇”,而是“沒得選”——就像朋友說的:“吃飽飯就是一切”。
“勤勞致富”的理念在這個時代已部分失效,當系統性地壓低勞動價值時,個體的努力就像在跑步機上狂奔——看似拼命,實則原地踏步。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