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兩件大事,可能直接關乎每個人未來的錢袋子和生活方式。
一件是關于穩定幣。
——5月21日,香港立法正式通過《穩定幣條例草案》,8月1日正式實施
——6月17日,美國參議院通過穩定幣《天才法案》。
這件事的影響有多大?
資本市場不會說謊。
美國穩定幣第二大發行公司——Circle,6月5日上市,短短11個工作日,股價已經漲了675%。
![]()
港股的眾安在線、A股的四方精創等穩定幣概念股,股價也已經較底部翻倍。
京東、螞蟻這些大廠都在申請穩定幣牌照...
山雨欲來風滿樓的既視感。
另一件事,是關于數字人民幣。
——6月18日,陸家嘴論壇上,央行行長潘功勝提出要在上海建立數字人民幣國際運營中心
此舉,其實是在為數字人民幣出海搞“新基建”。
![]()
說到這里,很多人可能頭都大了。
數字人民幣是什么?它和穩定幣又有什么區別?未來全球的支付體系會朝著哪個方向演變?
今天,一篇文章,帶你搞清楚里面的彎彎道道。(吐血整理,值得收藏)
首先,不管是穩定幣和數字人民幣,都歸屬一個頂層概念——數字貨幣。
區別在于,數字人民幣是央行發行的法定貨幣,本質上和我們手里的現金沒區別,具有法償性,嚴格受央行監管。
而穩定幣屬于加密貨幣, 由私營部門發行, 是基于區塊鏈技術、去中心化的,匿名性更強 ,容 易被用于洗錢和非法交易。
為什么數字貨幣會有市場?
簡單來說,因為傳統的跨境支付太拉垮了。
投資美股的朋友們應該都有體會,跨境轉賬這件事,非常惱火。
轉一次賬,這筆錢可能會經過好幾個中間行,手續費高得離譜。
而且,各種合規要求、第三方驗證,不但侵犯隱私 ,也讓轉賬時間被拉長,動輒兩三天以上。
手續費貴、時間久,這還只是其一。
第二個原因出在全球最大的支付貨幣——美元上。
美國國債已達36萬億,還動不動仗著美元地位搞制裁,凍結別國資產,全球對美元信用的質疑不斷加深。
美元占全球貿易支付的50%以上,如果哪天美元變成廢紙,真不是開玩笑的。
如果美元都成廢紙了,其他紙幣大家更不敢用,全球貿易該用什么結算?
數字貨幣,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產生的。
早在20世紀90年代,人們就試圖用電子化手段替代傳統貨幣,但受限于技術,沒有形成一個成熟的體系。
2008年,一個化名“中本聰”的日裔美國人出現了,首次提出去中心化數字貨幣的概念。
2009年,首個基于區塊鏈技術的加密貨幣——比特幣正式上線,標志著數字貨幣時代的開端。
2010年,比特幣首次進行實際交易,一位程序員花1萬個比特幣買下兩個披薩。
問題來了,為什么后來比特幣沒有在支付領域大行其道呢?
很簡單,因為它的價格波動太大了。
比特幣因為它的稀缺性(總共2100萬枚,挖一枚少一枚)、出道早(江湖地位),價格被不斷炒高。
如今一枚比特幣價格超過10萬美元, 10年翻了400倍不止, 當年那哥們如果沒有拿比特幣換披薩,手里的1萬個比特幣的價值已經達到10億美元。
有暴漲就有暴跌,今年1季度,比特幣的價格也曾從10萬/枚跌至7萬多/枚,很多少炒幣爆倉,財富灰飛煙滅。
![]()
這么大的波動性,買家舍得拿來用于支付嗎?
就算敢,收款方也未必敢收,它也怕比特幣價格暴跌。
穩定幣,就是在這樣的一個背景下產生的。
它同樣是基于加密貨幣的技術,但區別在于,背后有法定貨幣作為錨定,價格更加穩定。
比如,發行穩定幣的公司必須承諾,每發行一個穩定幣,背后都有一美元抵押在那作為擔保。
這樣一來,每一個美元穩定幣的價格,基本就是1美元。
幣值穩定,就讓穩定幣具備了用于跨境支付的潛力,成了加密生態和傳統金融的橋梁。
美國之所以積極給穩定幣立法,有兩個原因。
第一,加強對穩定幣發行公司的監管,嚴防發行公司跑路。
第二,在邊際上提高美債的流動性,緩解財政壓力。
目前,全球95%以上的穩定幣是錨定美元的。
美國的穩定幣法案要求,所有的穩定幣必須由等額美元資產背書,并納入美聯儲監管體系。
等于說,每發行1美元的穩定幣,必須準備1美元的現金、短期美債或者央行存款,隨時準備跟穩定幣持有者實現兌換。
對于發行公司來說,持有美元現金是沒有收益的,但美債就不一樣了。
2022年美聯儲加息之后,美債收益率現在有4%以上的收益,等于發行公司可以拿著客戶0成本的充值美金去做美債理財,簡直不要太香。
比如,美國穩定幣第一發行公司——泰達。總共發行了1500億的usdt穩定幣,對應就是1500億美元的現金。
這筆錢用來買美國國債,每年利息就躺賺70多個小目標。
現在,美國給穩定幣立法,強制穩定幣等額綁定美元、美債等美元資產,等于默許和加強了這種操作。
以后,穩定幣的每一次流通,都需要美元或美債的間接支持,都可能是對美元的間接背書,穩定幣也就成了美債需求的新的蓄水池。
當然,這條路沒那么快,現在穩定幣的市場規模只有2000億左右,和36萬億美債相比杯水車薪,但只要這個口子打開了,水漫漫流進來,對美國財政而言,總歸是一個喘息的機會。
另一個問題,面對數字貨幣的浪潮,中國是如何應對的?
首先,早年加密貨幣盛行之時,國內出了不少山寨幣爆雷的事情,加上這種 去中心化的數字貨幣不受監管,具有匿名性、加密性,后來也成了洗錢、黃DD之類的天堂。
所以,比特幣這種加密貨幣在國內是被明令禁止的,你無法通過正規合法渠道用人民幣在相關交易所充值加密貨幣。
不過我們并沒有一巴掌拍死,而是玩了一手“雙軌制”。
一邊搞數字人民幣這種具有中心化特征的、官方發行的法定數字貨幣;
一邊在香港開放了一塊試驗田——搞人民幣計價的穩定幣。
數字人民幣它在支付領域,具備和穩定幣這種加密貨幣同樣的優點,手續費更低、速度更快。
能不能在全球范圍內大范圍推廣?
坦白說,路遠且長。
目前,數字人民幣在國內,也只是在個別城市,以及公務員發工資之類的系統小范圍試點。
至于國外,短期內可能會從“一帶一路”國家入手,長期 能不能在全球大范圍推廣,取決于人們對這種“中心化”數字貨幣的接受程度,本質上是基于對中國央行和貨幣體系的信任。
至于香港開放人民幣穩定幣試驗,是另一招妙棋——在離岸市場用區塊鏈技術為人民幣出海“修橋”。
未來,全球的貨幣支付體系的終局,大概率是“三分天下”。
美元霸權弱化但根基還在,數字人民幣彎道超車,穩定幣成為民間支付的潤滑劑。
美元雖然會被削弱,但靠著現有全球貿易慣性、石油美元結算體系,以及美國通過《天才法案》把私人發行的美元穩定幣(比如USDC)納入監管框架,相當于給美元造了個“數字分身”。
這些合規穩定幣會成為跨境支付的“民間高速公路”,尤其在加密資產交易、小企業貿易中占主導,相當于美元霸權的“毛細血管”。
歐元可能會困在“區域化”里,靠著歐盟統一的SEPA支付系統守住歐洲基本盤,但難逃被美元和人民幣擠壓的命運。
歐元穩定幣可能曇花一現,畢竟歐盟內部協調成本太高,跨境支付創新總比中美慢半拍。
人民幣是最大的變量。
數字人民幣通過“多邊央行數字貨幣橋”這類項目(比如連接香港、泰國、阿聯酋),直接繞過SWIFT搞秒級跨境結算,專攻“一帶一路”大宗貿易和政府間合作。
而香港會成為人民幣穩定幣的試驗田,離岸人民幣通過合規穩定幣滲透到東南亞小商戶,相當于給數字人民幣打輔助——國家隊主攻“大動脈”,民間穩定幣疏通“小血管”。
至于比特幣這類無主權加密貨幣,只能當“數字黃金”在小圈子里炒,成不了支付主流。
終局很可能是:國家間大額貿易用數字人民幣、歐元、美元本幣結算;中小企業跨境用合規穩定幣;老百姓旅游匯款靠支付寶、微信接入了各國本地錢包的“縫合怪”系統。
無論如何,傳統的銀行一家獨大的支付體系,會慢慢退出歷史舞臺。
新技術撕開舊秩序后,誰能讓跨境支付又快又便宜,誰就能搶到鑄幣稅的新蛋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