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看到一則熱帖,題主因為試探男友,陷入了深深的懷疑。
事情是這樣的,題主和男友交往已經有一段時間了。
男友為了兩人后續結婚事項,近期一直在攢彩禮錢。
題主深知這點,日常生活中始終想方設法地為男友省錢,能不花他的錢就絕不花。
時間久了,題主開始琢磨男友對自己的感情是否真誠。
于是,便以看題主照片為理由,讓男友出錢看看誠意如何。
不曾想,男友僅僅轉了52元給題主。
看到數字的題主說了一句“這誠意有點小啊”,結果男友就無法接受,跟題主發生了激烈的爭執。
男友告知自己為了兩人的將來在攢錢。
題主卻不解,男友攢錢說是為了自己,但當下卻不肯為自己花錢。
其實,題主并不在意金錢的絕對值,只是想借此看看男友的態度。
令題主沒有想到的是,不過一場小小的測試,讓兩人的關系陷入了僵硬。
想起加繆曾在《局外人》書中說過這樣一句話:
“不要去試探和考驗人性,尤其是對身邊的人。”
深以為然。
人性沒有完美一說,當你去觸碰,當你去試探,你總能看到其中的灰色地帶。
這時候的你,又該如何在這段關系中自處呢?如果對方知道了你的試探,結局又會如何呢?
02
作家劉墉一次到外地辦事。
由于不熟悉路況,他下飛機后便搭上了一輛計程車。
途中,他與司機兩人聊得很是投緣。
到達目的地后,車表上顯示180元。結果,司機卻對著劉墉手一揮:“給100就好了!”
劉墉沒有多想,遞給司機200元,就跳下車說:“不用找了”。耳邊還回響著司機連連道謝的聲音。
后來做完事情,劉墉又叫了一輛車回機場。礙于司機看起來十分拘謹,不易攀談,劉墉全程也沒說幾句話。
到了機場,劉墉盯著計程車上的數字“120元”,瞬間哭笑不得。
劉墉發現和前一位司機雖然談得投機,卻在交談中被認出是外來客,所以司機選擇繞了一條遠路。結果,算上小費,司機足足多要了80元。
但是,再仔細一想,劉墉回憶起司機曾主動提起“給100元就好了”。如果按司機說的給,那司機不是反而虧了?
這樣說,這位司機到底是好人,還是壞人?
這件事劉墉想了許久,后來他發現:
“世上許多人,其實都是這樣不好不壞的人。
說到底,人性不是非好即壞,非黑即白的,大多時候它是在黑白的界限之間游走。
最關鍵的在于,我們是否能在遵循價值觀底線的基礎上,因勢利導。
03
獲得諾貝爾獎的第一位臨床醫生芬森,在晚年時尋找接班人,費了一番心思。
醫生芬森當時選中了他的一位徒弟,但芬森的助手擔心他選中的徒弟,會因為家境貧寒而容易被金錢誘惑,所以建議通過其他人以高薪聘請的方式,試探他能否把持得住自己。
對此建議,芬森斷然拒絕了。
理由是:這種考驗必定會讓被考驗者在現實與夢想面前做兩難選擇時,內心無比糾結,而且無論結果怎樣,都必定是兩敗俱傷。
于是哈利順利成為了芬森的接班人,并在若干年后功成名就。
后來,當哈利得知此事的時候,他淚流滿面地說:
“如果當時老師芬森那樣做了,我極有可能會被誘惑,甚至會因此而一生都碌碌無為。”
做一個有概念的人,是什么體驗?
東野圭吾所說:
“世界上有兩件東西不能直視,一是太陽,二是人心。在人性面前,人們總是渺小的存在。”
只有對人性保持敬畏,對現實不再存有幻想,許多美好往往才能自然而然地發生。
相反的,如果一味對人性懷疑,不停地考驗著他人,那么美好的風景也終將與你擦肩而過。
就如馬斯洛所說:“為了避免對人性失望,我們必須首先放棄對人性的幻想。”
共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