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更深刻了解汽車產業變革
出品: 電動星球
作者:Wallace
小米 YU7 的神秘面紗不斷被揭開。
官方已經宣布,YU7 將在 6 月底正式發布,且盧偉冰會在 6月 18 日,通過一場直播為 YU7 的正式上市做預熱。
![]()
早在 5 月底,雷軍已經在小米的新品發布會上介紹了 YU7 的部分設計細節和配置參數,讓我們對 YU7 車系有了基本了解。
再到近期,包括電動星球在內的全國媒體已經受邀參加動態試駕。前方試駕的同事表示,YU7 駕駛感受超出預期,甚至「開起來不像一臺 SUV」。
![]()
在各方面信息都越來越透明的同時,小米 YU7 的詳細配置,也被第三方垂直汽車網站直接公開。
相比此前小米官方公開的基礎配置信息,第三方網站公布的配置表更詳細地列出了舒適性配置的差異,和不同版本車型之間的選裝情況。
最終不同 SKU 的性價比如何還得結合上市價格來分析,但想提前知道 YU7 不同 SKU 各自的優缺點,已經能從現有的配置表中找到答案。
等級森嚴
從詳細配置來看,小米 YU7 雖然相比 SU7 有了更多的「全系標配」,但不同 SKU 之間依然存在明顯的「等級之分」,且配置差異不小。
基礎配置上,三個 SKU 有三套動力系統,電機參數、加速能力各不相同;隨之而來的是,雖然標準版和 Pro 版電池容量一致,還是出現了不同的百公里能耗數字。
![]()
小米 YU7 標準版綜合最大功率為 235kW,合 320 匹馬力,最大扭矩 528N·m;百公里加速時間 5.88 秒,動力電池由弗迪提供,為磷酸鐵鋰電池,容量 96.3kWh,百公里電耗 13.3kWh/100km。
YU7 Pro 版最升級到前后雙電機,最大功率 365kW,合 496 匹馬力,最大扭矩 690N·m;百公里加速 4.27 秒,電池規格和標準版相同,由弗迪提供、容量 96.3kWh,但由于性能提升,百公里電耗提升至 14.4kWh/100km。
![]()
最后是性能最強的 Max 版本,同樣是雙電機,但最大功率來到 508kW,合 690 匹馬力,最大扭矩 866N·m。百公里加速進一步提升至 3.23 秒,也就是小米官方的宣傳數字,電池則是來自寧德時代的三元鋰,容量 101.7kWh,百公里電耗略微提升至 14.7kWh/100km。
不難看出,Pro、Max 版本雖然都是雙電機四驅平臺,但 Max 版本對性能的追求更加極致,所用的前后電機馬力都要更強(Pro 版本:前 130kW、后 235kW;Max 版本:前 220kW、后 288kW)。
續航數據此前已經公布,標準版 YU7 最長,有 830km;YU7 Pro 次之,770km;容量最大的 YU7 Max 續航最短,760km。
Max 版本擁有最強性能的同時,從「豪華」的角度來看,也擁有最好的體驗。
比如說「電調方向盤」這一點,正如 SU7 那樣,這也是頂配,也就是 Max 版本才配備的配置。可想而知,標準版和 Pro 版的 YU7,仍是傳統的「手調方向盤」,自然也不可能配備「方向盤迎賓模式」,儀式感上差了些許。
![]()
娛樂系統上,只有 Max 版本才標配 25 揚聲器和一系列的體驗功能,比如杜比全景聲、天空聲道等,甚至連「模擬音浪」,在標準版和 Pro 上,都是選裝功能。
當然,包括揚聲器在內的娛樂配置,很大可能會跟隨首銷權益成為限時贈送的選項。
另外還有一些小的配置差異也值得一提,比如 Max 版本的無線充電是 80W 功率,而標準版和 Pro 版是 50W;只有 Max 版配備后視鏡自動防眩目功能,電吸門、零重力座椅和光感天幕也是 Max 版本標配,且余下版本無法選裝。
底盤方面,Pro 版本總算和標準版拉開了差距:和 Max 版本一樣,配備了雙腔空簧。不過,標準版 YU7 也支持懸架的軟硬可調,意味著 CDC 可變阻尼懸架會是全系標配。
![]()
綜合來看,「全系 800V」和「全系激光雷達+Thor 芯片」的做法,的確讓 YU7 全系車型的基礎體驗得到提升,但配置劃分的思路并沒有改變,頂配和低配車型之間配置差距不小,中間 SKU 顯得中庸。
怎么選購合適的 SKU,恐怕會成為 YU7 潛在消費者的一大難題。
選擇困難
簡單回顧一下 SU7 的 SKU 設置,不同的版本有明確的取舍點。
SU7 標準版:入手門檻低(21.59 萬元),但只有基礎智駕能力,還是 400V 平臺;
SU7 Pro:入手門檻適中(24.59 萬元),亮點是配激光雷達,有全場景智駕,續航最長,但依然是 400V 平臺;
SU7 Max:入手門檻高(25.99 萬元),亮點是「大滿配」,800V 平臺且性能最強,自帶升降尾翼等「情緒套件」,但來到 30 萬元價位,性價比不太突出。
可以見到,電壓平臺和智駕能力曾經是小米劃分 SKU 吸引力的重要依據。YU7 提升了基礎能力,實現全系 800V 和標配高階智駕后,標準版的吸引力得到極大提升,而 Max 版本依然有最好的舒適性體驗作為「護城河」,處境最尷尬的,是夾在中間的 Pro 版本。
對比標準版,YU7 Pro 強在更好的性能,配備空氣懸架,但也要付出價格更高(參考 SU7,價差或在 3 萬到 4 萬元之間)、續航縮水的代價,舒適性配置也沒有任何優勢。
![]()
對比 Max 版本,YU7 Pro 的吸引力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要比 YU7 Max 便宜多少。不然在續航、動力性能、舒適性配置全方面落敗的情況下,如果價差小于 3 萬元,相信會有更多人選擇直接入手頂配。
當然,這是基于第三方網站公布的車型配置得出的結論,在配置表之外的地方,也可能構成產品吸引力。
例如預發布會上的重點「天際屏」,又比如「升降尾翼」之類的外觀套件,不同 SKU 之間的最終差異,還要留到發布會上見分曉。
又或者說,差距較大的配置差異,也會讓月底的發布會顯得更有懸念——小米到底會定出一個什么樣的價格,讓三個 SKU 同時具備競爭力?
這場「年中大戲」,越來越讓人期待了。
(完)
![]()
![]()
![]()
![]()
![]()
![]()
![]()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