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港大最新發現特定基因蛋白可有效“先激活后殺滅”艾滋病潛伏病毒
香港大學醫學院研究團隊于6月11日公布了一項新研究,發現一種基因蛋白轉錄因子BRD9在激活潛伏的HIV-1病毒中發揮關鍵作用。該研究首次確定BRD9能夠調控病毒基因表達并與Tat蛋白競爭,影響病毒激活狀態。通過使用BRD9抑制劑與其他藥物聯合應用,可顯著提高潛伏病毒的激活效果,為破解艾滋病治療困局提供了新的策略。此發現為開發更具針對性的治療方法奠定了基礎,并已發表于《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
科學家發現世界首個“僵尸螞蟻寶寶”,蟲草起源向前推進3000萬年
近日,研究人員在緬甸克欽琥珀中首次發現線蟲草寄生螞蟻幼蟲的化石。這一發現將線蟲草屬真菌的起源時間提前了約3000萬年至白堊紀早期。這枚化石表明當時的螞蟻已具備育幼行為,通過交哺作用傳播潛在真菌孢子,并遺棄患病幼蟲以避免群體感染。這項研究揭示了昆蟲與寄生性真菌在地質歷史時期協同演化的重要證據,并顯示線蟲草的分化與其宿主的輻射演化密切相關。
膠質瘤治療新路徑!首都醫科大學發文:有效克服膠質瘤治療耐藥性的新策略
首都醫科大學研究團隊在《Journal of Experimental & Clinical Cancer Research》發表了一項關于膠質母細胞瘤(GBM)的新策略。研究指出,盡管嵌合抗原受體(CAR)T細胞療法在血液系統腫瘤中有效,但其在GBM中的療效受到腫瘤異質性和免疫抑制環境的限制。通過基因改造的溶瘤腺病毒(OAd)攜帶IL15自分泌信號,研究人員增強了CAR-T細胞的抗腫瘤效果。這一新方法可能有助于克服GBM的治療耐藥性。
有望抑制炎癥風暴 中山一院許杰團隊發現細胞破裂“開關”
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許杰團隊在《自然》發表研究,發現NINJ1蛋白是細胞膜破裂的重要調控因子。這項研究揭示了機械力引發的細胞質膜破裂機制,為解決膿毒敗血癥等系統性炎癥反應提供新思路。通過自主研發的高通量機械張力刺激設備,團隊篩選出能影響細胞膜完整性的基因,為未來開發抑制炎癥風暴的新療法奠定基礎。
遠古發現丨我國科學家領銜發現約1億年前“僵尸昆蟲”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的國際團隊在緬甸克欽琥珀中發現了兩枚線蟲草化石,分別為古蟻古線蟲草和塔蠅古線蟲草。這些寄生真菌化石的發現將線蟲草的起源時間前推至約1.3億年前,比之前認為的早3000萬年。這一發現不僅豐富了線蟲草的化石記錄,還為真菌與昆蟲的協同演化提供了新的證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