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4日,《浙江日報》要聞版刊發《世界礬都,能否成為我國首個工業世遺》。
![]()
一段不太知名的采礦史,卻引來全國目光。日前,來自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省社科院等機構的20多名專家,齊聚“世界礬都”——蒼南縣礬山鎮。
背景是,此前國家文物局將溫州礬礦遺跡及其文化景觀列入了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這是全國首批拿到世界遺產“入場券”的“中國近代工業化遺產”之一。
為什么是礬山?如何發揮礬山的獨特文化價值?這是專家們所關注的,也是礬山鎮13年申遺之路探索的命題。
0 1
礬山有多獨特?
我國目前共有世界遺產59項,其中工業遺產為零。作為工業遺產拿到世界遺產“入場券”,意義非比尋常。
和礬山一起拿到“入場券”的,另3家分別是北洋水師大沽船塢遺址、福建馬尾船政遺址和湖北黃石礦冶工業遺產,皆名聲在外。放眼全國,比礬山更知名的工業遺產不在少數,為何礬山拔得頭籌?
浙江工業大學副教授趙淑紅團隊花了4年時間去探究這個問題。礬山占世界60%的明礬儲量,650余年的采煉史,完善的采煉運銷系統令她深深震撼。10多公里長的礦脈里礦硐層層疊疊,四通八達,宛若迷宮;福德灣礦工村村隨礦走,一步一個年代;長約80公里的4條挑礬古道連接霞關港、沙埕港等碼頭,見證了古代中國與世界文明的互動。
![]()
四通八達的礦硐。
“還有兩點是其他工業遺產難以比肩的。”蒼南縣博物館館長章鵬華說。其一,全國這么多的礦,為何蒼南礦山井巷人占據全國礦業采掘60%以上市場份額?他解釋,這和溫州人的“四千精神”有關,也和礬礦礦質堅硬、開挖難度大有關。“從礬礦走出去的10萬蒼南礦山井巷人,繼承了礬礦數百年的技術積累。”
其二,礬山誕生了一系列非遺項目。挑礬歌、礦工號子、礬塑等已經融入了當地人的生活。尤其原本給礦工當點心的礬山肉燕,如今已經做到了3億多元的產值。
![]()
礬塑 明礬結晶制作工藝品。
02
為什么要申遺?
上世紀90年代以后,明礬替代品出現,礬山鎮開始走下坡路。繁華落盡,礬山人沒有坐以待斃。一大批礬山人帶藝外出謀生,軟錘號歌闖天下。在外礬山人風生水起,但礬山鎮仍然面臨空心化的尷尬。立足當地發展,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吸引更多的人回到礬山,來到礬山。
2012年,礬山鎮提出“文化立鎮、旅游興鎮”的口號。相較其他鄉鎮而言,較早地開始探索“以文塑旅 以旅彰文”的文旅融合路子。“我們想從文化的角度讓礬山再創輝煌。”礬山鎮鎮長楊翔宇堅信,厚重的文化積淀是文旅出圈的重要前提。大唐不夜城的成功,離不開西安的厚重歷史。
![]()
礬都礦石館。礦山井巷人帶回全球各地的礦石。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文化遺產保護榮譽獎”、全國重點文保單位、礬山國家地質公園……一路走來,礬山鎮的文化底子越來越厚,而“世界文化遺產”無疑是礬山最期待的金名片。早在13年前,溫州礬礦申報世界工業遺產研究促進會成立,聚合民間力量,近年來收集、編撰了超過50萬字的文史資料。
文化挖掘和利用并行。在保護的基礎上,這些年來,礬山也做了不少“微開發”的嘗試。以“一顆明礬的故事”為主線,礬山鎮將“采礦、煅燒、風化、結晶”等生產全流程融入旅游環線,打造了“礬都印象燈光夜景”“礦工列車”“平硐探索”等沉浸式體驗項目。中小學生研學,年輕人婚紗攝影旅拍,不同人群可以得到全場景的旅游體驗。
![]()
起礬工人。
03
如何可觸可感?
礬山的故事,不止明礬。
你見過用廢礦石搭建的村落嗎?你見過來自全球各地的礦石嗎?你吃過肉包肉的礬山肉燕嗎?礬山的故事,以時空為軸線,散布在角角落落。
怎么講好礬山故事?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高級工程師王喆建議,對清代以前的遺址做考古調查,拉長時空框架。趙淑紅覺得,包括鎮上的各種民間博物館,福德灣的姓氏來源等在內,礬山代表了一種文化地理現象,都值得講述。
![]()
礬山BAC藝術空間。
省社科院副院長許軍建議礬山的活化路徑要“可觸可感”。比如,運用數字化技術建設“云端礬礦”,通過VR復原歷史場景、AI解讀文化符號,開發礦洞探秘、古法煉礬體驗、礬藝文創市集等。在“可觸可感”上,景德鎮的做法值得借鑒。景德鎮建立了古陶瓷基因庫與數字化平臺,將基因數據應用于文創等產品中,比如“御窯四時”樂隊所用的青釉腰鼓就來源于出土文物的復刻。景德鎮還提出了“見人見物見生活”的保護傳承路徑,老作坊、老字號、老會館煥發生機,民俗展、國潮秀輪番上演,再現“陶陽十三里,煙火十萬家”盛景。
![]()
礬客工廠等研學基地。
去年以來,安徽大學副教授左靖老師的團隊受邀走進礬山鎮,他帶來了生態博物館的理念。生態博物館起源于法國,將社區整體納入博物館范疇。瑞典法倫大銅山礦區和英國國家礦業博物館也采用了這一模式,比如請礦工口述歷史,社區居民當導游或手工藝人。“整個礬山鎮是一個活態的博物館,居民是本地文化的生產者和闡釋者,礬山的礬礦遺跡、自然山水、社區生活和傳統技藝,都是博物館的有機組成部分。”團隊成員郭婧雅描繪著未來愿景:通過社區居民參與到工業遺產的保護、展陳、宣傳、運營等方式,最終使工業遺產保護成為當地居民日常生活實踐。
來源 | 浙江日報、潮新聞
編輯 | 小礬
審核 | 盧菲菲
監制 | 陳露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