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來,香港餐飲業傳出不少壞消息:上環地標“球哥燉湯”因被業主要求加租20%,于4月底結業;33年歷史的海皇粥店傳陷資金危機,5月7日宣布全線結業;開業逾44年的連鎖茶餐廳“金裝燉奶佬”,最后一間位于美孚的分店將于5月29日結業……
燉奶佬創立于1980年代初,原本以雙皮奶和姜汁撞奶聞名,后來轉型為茶餐廳,高峰期全港分店24間。海皇粥店則緊接在1990年代初面世,迅速擴張至30多間分店。80年代末、90年代初正值香港經濟高速增長,人均本地生產總值在1985至90年間實質增加了37%,在1990至95年間增長20%。伴隨著食肆品牌的崛起,正是一個市民收入提升、消費能力加強的年代。如今,陪伴香港人幾十年的老字號卻一起在5月走進歷史,令人唏噓。
![]()
上環地標“球哥燉湯”
盤點近年來結業關門的香港美食老店,其實不少,像屹立中環九十年的民園面家、屢獲米其林推薦的鳳城酒家、開業六十多年的沙田楓林小館、屹立旺角廣東道半世紀的中國冰室等,都在近年默默退場,塵封在歲月之中。
高租金是罪魁禍首?
相比內地很多城市,香港在保護傳統文化、歷史建筑方面已經做得不錯。為何近年來這里一次又一次地迎來傳統老店結業潮?仔細分析,這離不開香港最無奈的土地租金難題。
曾有港媒一語道破了香港老店頻頻結業的最關鍵原因:“小店會關閉,但死因大多都不是太老,而是因為要交租。”
燉奶佬的第一間店落腳于屯門,后來擴展至深水埗、旺角等地區,主攻街坊生意。選址在住宅小區而非銅鑼灣、尖沙咀,相對便宜的鋪租有利降低成本,提供實惠快餐。但過去十幾年,香港鋪租愈升愈高,對于非自置鋪位的商店而言是一大挑戰。餐廳營運開支占收入以前不到三成,近年已經升到接近三成半。本地品牌如果走平民路線,對于成本和價格尤其敏感。即使是二線鋪位,租金壓力都可以令老店喘不過氣。
香港作為舉世聞名的國際金融中心,向來信奉“利伯維爾場”。但是這個自由,說穿了其實是業主、富人或企業才有“自由”的市場,租客議價能力極低。即使生意再好,業主一加租,可能利潤就全沒了。
![]()
沒有最高租金管制,令小店經營日益維艱。
有業者指出,在香港做生意,尤其是年輕人創業難上加難,政府有最低工資保障,但卻沒有最高租金管制,令小店經營日益維艱。“球哥燉湯”張貼在店鋪門外的結業告示,內容如下:“因業主加現鋪租金約加20%本店未能負擔業主結予的優惠租金,決定經營到2025年4月29日黃昏!江湖見!”
另外,國際飲食指南《米其林港澳指南》,自2009年在港推出以來,帶旺許多原本寂寂無名的小店,但每年進入米其林榜單的餐廳,都有店主懷著喜憂參半的雙重心情。喜的是得到了業界的肯定,而憂的是大概率要漲租。
所以香港一直有一個流傳極廣的說法,叫做米其林魔咒。因為凡是入選了米其林的店家,都會面臨漲租的難關,而大部分的餐廳往往扛不住巨大的租金壓力,而紛紛倒閉。所以香港人戲稱如果有餐廳入選了米其林,那是遭遇了“死亡之吻”。
被米其林“死亡之吻”吻上的名單包含好旺角面店(總店關閉)、阿鴻小吃(總店關閉)、起家厝(已關閉)、荃灣川龍街祥興記上海生煎包(遷址)等等,算一算受害者還真的不算少。
如何控制租金上升?需要政府推行商鋪的租務管制,規管租金升幅;或將小店置于受保護的條款之下。雖然這些做起來也并不容易,但是如果不早日開始,那么永久消逝的老店只會更多。
“香港租金還繼續上揚的話,對我們這種靠薄利多銷的特色小吃有影響,以后香港不管制的話,大集團壟斷了,全部是大集團在做。我們的特色的小吃就做不下去了。”一小店老板呼吁,他希望政府能夠推出措施保留香港地道飲食文化,最好能夠效仿澳門的保育文化,保護一些受威脅的傳統行業,如傳統餐廳等。
外來競爭一直存在
港人北上消費持續及訪港旅客消費模式轉變,是本地餐飲業進入寒冬的主因,酸菜魚等內地連鎖品牌又挾著規模優勢攻港,對老字號也構成一定威脅。不過市場競爭從來都存在,為什么過去不怕外來品牌,現在卻無以為繼,要黯然結業?事實上不是沒有本地品牌靈活轉型,椰林閣至少仍然屹立不倒,近年又有牛大人脫穎而出,成為上市企業、成功沖出香港的譚仔米線更加是成功例子。
香港如果說是美食天堂,餐廳從來都是一間來又一間去,飲食潮流隨時代變遷。任何餐飲商戶都得捕捉消費者需求的轉變,在菜式、服務和體驗上不斷創新,以自動化、系統化來控制成本。老字號接連結業,與其說是可惜,更深層次的很可能是他們背后所象征了的時代。
對于本港餐飲出現結業潮,香港餐飲聯業協會會長黃家和認為,食肆必須調整宣傳策略,例如五一黃金周期間,部分餐廳因獲內地社交平臺“小紅書”推薦,吸引大批旅客專程光顧,令他們的生意暢旺。他亦建議,本港舉辦更多深度游及有質素活動,吸引更多旅客來港,旅客延長逗留在港時間,才能有助本港餐飲市道。
![]()
香港的食肆必須調整宣傳策略。
他提到,雖然今年黃金周餐飲業生意額較去年同期微升,但旅客消費力未完全恢復,整體行業表現仍較疫前跌10%至15%,加上港人周末及假期北上消費趨勢持續,均沖擊本地餐飲業。
與八九十年代的經濟環境相比,現在每一間老店結業都容易形成失落感。那份集體回憶即使被美化了,但依然令人聯想起熱鬧的街頭充滿生機,餐飲品牌良性競爭,是一個充滿機遇的時代。相比起兩三間老字號走入歷史,更重要的是能否擁抱新時代,昂首面對大灣區的競爭,積極應對高成本的挑戰。
一家老店,早已不僅僅是吃飯的處所,更是人與人聯結的紐帶,充滿濃濃的人情味。而向來以美食天堂著稱的香港,隨著無數老店的消逝,屬于城市記憶的一部分也正在被帶走。
怎樣才能留住港人的美食記憶,是每一個老店落閘時都引人深思的問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